English

拳拳医者心

2008-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罗旭 我有话说

“我国的民族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历经几千年发展积淀,体现着各族人民对自然、健康和生命的成功探索与独特认知。”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继承和发展好民族医药事业、积极服务于各民族群众,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5月6日,记者走进北京藏医院,从色彩绚丽的香布和唐

卡,到独具特色的诊室门牌,这里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作为一所以藏医为主,多民族医于一体,民族医与中医、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北京藏医院除中西医外,还荟萃了藏医、蒙医、壮医、土家医、回医、彝医、瑶医等23个民族医特色专科,是弘扬和展示民族医疗成就的一个重要平台。

真心服务各族群众

“上学时,我的老师就告诉我,病人找到你,就是把生命交给你,你要像父母对待独生子女一样,珍视他们的生命。”从藏区牧民家庭长大的北京藏医院藏医住院部主任仲格嘉说,藏医院的医生们都有一颗慈悲心,总会想办法让经济困难的患者花很少的钱就看好病,而且给患者现场做的按摩治疗等服务都是免费的,不会记到收费项目中。

“民族医与现代西医的很多治疗理念大相径庭,像藏医的放血疗法、蒙医的震脑术,让常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其神奇的治疗效果却有目共睹。”医院科研教学处副主任杨广升介绍,北京藏医院除积极发展藏医部外,一直大力推动其他民族医的发展。多年来的医疗实践证明,蒙医治疗血液病,回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土家医治疗不孕症,壮医治疗糖尿病,藏中结合治疗脑病、顽固性哮喘,都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成立16年来,北京藏医院的医生以淳朴的医德医风和特色疗效在广大患者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我们这些从民族地区出来的人还是愿意来这里看病,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与医生沟通,放心,也有亲切感。”一位前来就医的蒙古族姑娘用汉语对记者这样说。

抢救优秀民族医学

“必须火速抢救名老藏医的医技医法!”经过多年调研,黄福开发现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的限制,后继乏人,尿诊、火灸、熏针等一些医技手法在藏区正在逐渐失传。

2006年,北京藏医院正式启动了“藏医藏药医技医法整理研究”项目。医院的科研人员深入五大藏区,遍寻当地名老藏医,对他们的医技医法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

那年夏天,仲格嘉在甘南藏区,拜访了一位83岁高龄的老藏医尼玛。出生在四川阿坝的尼玛,一生曾遍访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的名老藏医,向他们学习、交流藏医藏药知识。但学识加身的尼玛,膝下二女都未从医,满腹医术无人传承。见到仲格嘉,喜出望外的老人不仅无私地传授了毕生的从医理念,还把凝聚一生心血的藏药手稿赠送给他。一年之后,仲格嘉辗转得知,老人已与世长辞。

“这个月起,我们藏医院又牵头启动了‘民族名老专家医技医法抢救性传承研究’,这是被科技部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仲格嘉对记者说,“这下好了,不仅藏医,其他民族医的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法也被列入了抢救挖掘的范围之中。”

推动民族医药发展

“民族医药事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身心健康,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黄福开表示,“弘扬和光大祖国民族医药卫生事业,是北京藏医院最为美好的愿望和深刻追求。”

黄福开介绍,北京藏医院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与西藏山南藏医院的合作共建关系。两家医院以三年为期互派医生交流:西藏来的医生可以带来那里最新的病历资料供北京方面参考;而从北京过去的医生则会带去先进的医疗理念和管理方法。

近年来,为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北京藏医院与西藏藏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合作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又与中国科技大学确定藏医药科研战略伙伴关系,并与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多家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定期学术交流机制。

与此同时,在北京藏医院和西藏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七十味珍珠丸、芒觉、二十五味玉宁藏成药”等藏药获得国家正式批号并投入生产,让藏药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临床。在藏药产业的带动下,广西、贵州等地的苗药和壮药等民族药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在西南边陲,很多泰国人专程到云南版纳地区看傣医。黄福开充满喜悦地说:“在西部各省区,民族医药业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本报北京5月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