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诸位天神地仙、圣人贤士们,福分真不浅。乃到进入21世纪,又有一些地方纷纷准备公祭与本地有关的若干人物。从孔孟老庄等历史文化名人,到神话传说里的伏羲、黄帝、女娲等等,都分别成为祭奠对象,煞是热闹。
举办者将这种公祭活动,解释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加强
那些真正的查有实据的地方,适度的祭奠本无可厚非。但让人感觉不正常的是现在的祭奠活动越来越升级,变成了一种公祭行为,且排场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花费自然也越来越多。当然,开支都是公款。因为张罗主持这种公祭活动的,都是相关的地方政府。报载,近几年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有的地方的祭祀活动甚至已经不满足于由当地省政府主办,要求升格为国家级。
严格讲来,这种行为由民间团体或个人举办更合适。政府部门应该对自身的职能范围和行为的边界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应过多介入这类活动,侵占本该属于民间社会的行为空间。况且,举办这类公祭活动的地方,有些还没有脱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还没有建立健全,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远比举办祭奠活动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这种活动,背后潜藏的、主办者也并不讳言的动机,是“公祭搭台,文化唱戏”,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本地的知名度,实质上还是为了吸引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但实际上,这种一窝蜂地、人云亦云式的跟风做法,是一种缺少谋划、发展思路贫乏的表现,是另一种类型的“面子工程”。回顾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此类活动,除了劳民伤财制造出一时的热闹喧哗外,并未达到期望的效果,值得有关方面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