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们的“高处”在乡村

2008-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赵长文 我有话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杨硕从沈阳工业大学毕业后却一头扎进辽阳市太子河区祁家镇的窦双树村,当上了“科技助理”。起初,村民们并没把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放在眼里。可几年过后,杨硕的出色表现却让村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杨硕这个初生牛犊有股子闯劲儿――他带头成立了6组30户“党群共

富联合体”,年均创收200多万元。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他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说服村民调整了传统种植结构,现在全村人均收入4700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600元。2005年,在全村党员的拥戴下,杨硕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并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村领导班子。“不服不行啊!”前任党支部书记陈易强发自肺腑地感叹道:“这些大学生不仅肯吃苦,还有点子、有路子。”

在辽宁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有一批“村来村去”的“本土派”尤为受欢迎。阜新、朝阳、铁岭等地,通过“就地选才、委托培养”的方式,与省内农业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招收并资助农村贫困家庭的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入学,既找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子,也成为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项治本措施。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乡差大马村农民李景新做梦也没有想到,已经38岁的他还能够坐在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室里,系统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我也是公费生,各种待遇和统招生差不多,毕业后工作还不用愁。”李景新自豪而又不失幽默地告诉记者:村里把他选送到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毕业后获得大专学历并回村工作。

“本土派”大学生村官不仅有吃苦精神,而且进入角色快,适应性也强。焦志强200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锦州市义县张家堡乡木厂卜村,马上就扑下身子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裸地菜、柳条林,几年来累计栽植面积达5000亩。今天的木厂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柳条村,往日的荒滩戈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柳树林。目前这个村仅为柳编厂提供原料一项,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乡亲们也通过柳条粗加工每人年增收1000元。

在许多大学生的眼里,原本处在“低处”的农村如今变“高”了,他们把一个个村庄当成了放飞理想的绝佳平台。辽宁省人事厅厅长赵国红对此感触颇深:自2001年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大学生村官们已领办、创建农村经济实体600多家,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8000多项次。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地农村近年涌现出5万多种植户、养殖户,创经济效益90亿元,农民年均收入增加了300多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