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蒙古消防总队的搜救人员正在四川平武县南坝镇进行搜救。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到达灾区,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来自生命的
一大早,记者就跟同伴一起驱车前往什邡市。一路行去,眼眶一直都是湿润的。路上不断有来来往往的救灾车辆、进驻灾区的解放军和疏散的百姓,一点点一滴滴一幕幕,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尤其是灾区的群众们,这些平凡的人们,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后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平和,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两个好党员一双赤诚心
位于震中、灾情严重的什邡市蓥华镇,遇难者超过了一千人。灾难过后,人们的情绪已比较稳定,在红白村里,记者就看到了别样的景象。
由于位于两座山中间,山坳里的村子已经被夷为平地。从村里撤出来的百姓,都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撤退到了山口。在进村的路上,记者碰到一位姓廖的老党员,风尘满面的他正在招呼到达这里的记者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为他们描述受灾情况,指点道路。廖老汉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和一个亲戚都遇难了,还有一个亲戚失踪。虽然掩不住哀伤,但他的情绪却很平和、镇静,还不忘寒暄着给我们分烟,说开车累了,抽烟可以提神,山路很难走,开车要当心。
还有一位姓何的老党员,正热情地给来往车辆的司机拿水和吃的东西,并给他们分析地势和行进路线。显然是已经说了太长时间的话,老人的声音疲惫并且沙哑,但精神劲头依然很足。有人告诉记者,何老汉的亲人也有两人遇难。“这是天灾,怨不得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重建家园,现在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何老朴实无华的话语让记者的心颤了一下。
两位好大嫂勤劳忙自救
地震过后,饮水成了大问题。记者途经什邡市蓥华镇一处倒塌的楼房前时,不少在烈日下清理废墟的消防人员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从附近村子里赶来的村民给救灾的子弟兵们带来了救命的水。
他们告诉记者,他们的村子离这儿不远。虽然地震和山体滑坡已经把他们夹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村子完全掩埋,但是村民们仍和救援的人员一起施救。不过,30多摄氏度的高温给大家的喝水问题带来了很大考验。村子里的两位大嫂发现位于村口的水井并没有完全堵死,她们便喊来了家人,没有工具,就用手挖,后来又有村民不断加入进来,齐心协力把水井清理了出来。“现在村子里的人已经不缺水了,在解决了自身喝水问题后,我们也不能忘了这些‘救星’啊!大家就打水端来给这些子弟兵们了。”现在她们组织了村民轮班护井,打水,送水,井然有序。
在大悲大痛之后,这些灾民们并没有被天灾和悲痛打倒,不屈不挠,奋起自救。要不是倒塌的房子,从老百姓脸上看不出是刚发生过大灾难的样子,他们说,总书记和总理都来了,全国人民都支持我们,我们自己更应该振作,绝对不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两位张师傅灾中也忧国
下午4点钟左右,记者驱车来到了另一个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正在忙碌着抢救伤员、清理废墟。一位救援人员指着一位背着一个孩子转移的妇女,眼泪吧嗒吧嗒直掉:“她的老公和孩子都遇难了,大家都怕她撑不住,结果她一直坚持抢险救灾,已经忙活了快30个小时了。她说,她要抓紧时间多救几个人。”这位姓张的妇女,是当地天池煤矿的职工,地震发生时,她的丈夫正在4号井下作业,结果没能生还。后来消息传来,她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也被永远地埋在了废墟之下。记者本来想采访一下她,但实在不忍心面对那样一双眼睛,充满着血丝,红肿得厉害,嘴还没有张,已经泪流满面。伤痛、焦虑和长时间的劳作使得她显得非常憔悴、疲惫,嘴唇干裂得快要渗出血来,但是她的步子并没有缓半分。
同样是在汉旺镇马尾村,一名40岁出头的张姓村民在被埋三天后自己从废墟中爬了出来,浑身上下伤痕累累,脑袋上有个大口子血肉模糊,伤口里还有一块碎石屑,就算这样,他也没有去治疗:“重伤的群众还很多,我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能有口水喝,有饭吃就可以了。
平凡人物,感天动地。记者禁不住又一次泪盈于睫,有这样勇敢的群众,有这样好的精神面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我们充满信心。(本报绵竹5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