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者仁心

2008-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刘泉 王继荣 我有话说

79岁的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奋战在灾区。 本报通讯员孔令占摄

编者按

知识分子群体也汇入了抗震救灾的洪流――有救死扶伤的,有通讯导航的,有水利水电的,有心理救助的……他们的赤诚和智慧,为抗震救灾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为抗震救灾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智力支撑。尊重常识,理性建设,他们在这场生死角力中,彰显了一个真理――知识就是力量。

5月21日,79岁的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已在灾区奋战了整整一个星期。19岁的外孙女代表全家发来短信关切询问,卢院士趁手术间隙回信:“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伤三百,手术等待;前方医疗队,被阻途间,路途艰险,一心向前;志愿者多,全来捐献;众志成城,定可胜天。”

不止卢世璧。他身后,站着陈香美、杨伟炎、张伯勋、周定标、宋少柏、冯玉泉、刘又宁、郑秋甫……个个是拥有众多国内外学术头衔的医界“大腕”。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积极请战,和300多名医护人员一起组建了“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分作4批共11支队伍飞赴灾区。他们战斗在成都市,战斗在重灾区映秀镇、水磨镇、漩口镇……以军人的精神,以医者的仁心,上千名伤员在他们手中得以医治。

“你们来了,我们的亲人就有救了”

5月16日,刚过完20岁生日的四川绵竹市遵道镇翔符村青年杜家猛静静躺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病床上。4天前的那场灾难,让他的右尺骨鹰嘴及桡骨小头撕脱性骨折。

下午四点,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来到了他的病床前,后面跟着许多年轻的医生。“小伙子,不怕,安心养病!”一位面容和善的老人俯身安慰他,询问他的感觉,并拿起他的x光片仔细观察,和医生们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最终,杜家猛的伤情确诊,手术方案也确定了下来。专家们走后,杜家猛和父亲才知道:原来这些教授是从北京赶来的解放军总医院的高级专家,为首的老人正是我国骨科泰斗――卢世璧院士。

“这是真的吗?”杜家猛的父亲一再询问护士。这个普通的农村汉子没想到,这些专家这么快就出现在了自己儿子的病床前。他一个箭步追了出去,深深地向专家们鞠了一躬:“我能说的只有感谢,你们来了,我的儿子就有救了!”

像杜家猛这样的患者,成都军区总医院已经收治了1000余人。听说北京的专家们来了,所有患者都松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

“看到他们,我们心里顿时有底了”

5月17日下午,卢世璧院士就地震伤员如何救治等问题,为成都军区总医院医护人员做了专业讲座。讲座时间在不断的提问中一延再延,每人的笔记本上都记满了医治要点。

连日来,这样的讲座已开展了多次。“专家们在业务上对我们悉心指导,技术上严格把关。看到他们,我们心里顿时有底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顾建文说。

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权毅每天都要跟随医疗队的专家查房、会诊,他对专家们的帮助感受至深:“一个下肢砸伤的患者被送到了医院,当时我们在考虑是否要截肢,以保住患者生命。卢院士他们及时赶到,会诊后认为还没有到截肢的程度,并提供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不仅为患者保住了生命,更保全了他的双腿。”

在一个会诊现场,笔者见到了刚刚查房归来的冯玉泉教授。冯教授激动地对当地媒体呼吁:“现在有大量伤员集中在医院,医生和手术器材严重不足,尤其是骨科的专科医生缺口很大,有200多名骨科患者需要马上实施手术。”

5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从位于都江堰的前方医疗队紧急抽调5名骨科医生、5名麻醉师和20名护士赶回成都军区总医院,当天即开展了近20台手术。

“我们是老骥伏枥,知道灾区有难,我们就来了”

“42医院,两位院士已经到达,会诊可以开始。”随着远程会诊车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一场北川与成都之间的网络会诊正式展开。

5月16日下午三点左右,一名地震幸存者被成功救出,送往位于北川的42医院医疗所。医疗所在抢救过程中遇到难题,紧急求助正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参加医疗救援的卢世璧院士和陈香美院士。两位院士接到会诊请求,已是下午五点。此时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的两位院士迅疾登车,前往位于成都军区联勤部的野战医疗远程会诊车。

前方医疗所通过视频向两位院士报告了伤者情况和救治方案。卢世璧院士率先发言。“请检查伤者两边足背动脉情况,按压膀胱,检查皮肤弹性。”陈香美院士也开始了指导。经过初步检查,两位院士认为伤者情况严重,要求务必在3小时之内将伤员送到成都,以便更好地开展治疗,并要求途中进行每分钟20滴的输液支持。

20分钟的会诊结束了,两位院士顾不得喝上一口水,就又乘车返回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因为那里还有1000多名伤者等待着他们……

专家们的战斗精神感动着灾区每个人。卢世璧院士已是第四次参加震后救援工作了,此前的邢台地震、唐山地震、营口地震救援现场,都曾留下他忙碌的身影;陈香美院士在接到出发命令后1小时就放下一切事务赶到机场;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心内科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们一到医院,放下行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查房、会诊、看病历……一个个精神抖擞。他们还带来了灾区急需的便携式呼吸机、监护仪、简易手术床、快速生化等15大类600余件医疗器材和100余种、价值100余万元的各类急救药品。“我们是老骥伏枥,知道灾区群众有难,我们就来了。”72岁的杨伟炎教授说。

这些老专家每天平均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常常都是红着眼睛在为病人检查。卢世璧院士实在支撑不住了,就靠在椅子上迷瞪一会儿,经常在会诊途中伴着车辆的颠簸就睡着了。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工作人员实在不忍心打搅睡着的院士,但当车子一停,卢院士就自己醒了,开门下车直奔会诊现场。在出征前,卢院士曾经用“全力以赴,不辱使命”表达自己的决心;在救治现场,他们正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诺言……(本报成都5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