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2年3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确定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时,黑龙江大学就位列其中。同年,黑龙江大学成立了省内高校首家创业教育学院和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从那时在黑大拉开帷幕。如今,6年多过去了,在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非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生机勃勃,并已经成为黑大育人的重要平台。
以学生创业园为例,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催生了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由黑大东语学院学生创立的外语翻译工作室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团队之一。创立之初,这支团队立足于专业特色,承接各种小型翻译业务,团队规模和影响都很有限。黑大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创业项目对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意义,进行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2007年下半年,这支团队已向学校提交立项申请并获通过,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和管理的翻译公司就此在黑大诞生。
2007年11月30日,黑龙江大学举办了毕业生冬季供需见面洽谈会,这一天,黑大大四学生小唐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小唐学习的是经济专业,家住南方的他准备毕业后到沿海地区就业,可一直对自己的竞争力没有把握。洽谈会上有许多沿海城市的企业,提供的职位也颇令他心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唐和一家单位进行了交流,没想到这家单位很快就和他签署了意向性协议。“是我的第二张身份证帮了大忙”,小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张身份证”,这是黑大学子对各种认证资格证的亲切称呼。从2002年开始,黑龙江大学建立了认证培训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国际认证、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16项认证培训项目,使小唐赢得青睐的就是他取得的会计师资格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目前,黑大已有近5000名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屏幕上红绿线交错,指数频繁变换,屏幕前人们聚精会神,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证券公司的股票大厅,这里是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课堂。2002年,黑大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对证券和股票颇有研究的尚晓军老师在课堂上讲起了证券投资,搞起了“模拟炒股”。这门课引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很多非经济专业的学生都选修了这门课,课堂的座位有限,经常有同学站着听完两节课。尚晓军说,“创业类课程既降低了学科难度又开创了一种实践教学的授课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糕点制作、品酒、汽车驾驶、演讲、心理训练……五花八门的创业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几年来,已有超过104000人次参加了创业课程的学习。
在黑龙江大学,学生不仅可以为自己设立成长的目标,还可以为自己设计成长的轨迹。2003年,黑大开始推行学生“评学”,让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学业进行规划,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件新鲜事。一年级“引导性评学”、二年级“改进性评学”、三年级“综合性评学”,黑大赋予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也激发了其自主创造的能力。吴英杰,黑龙江大学学生,2004年入学时,根据专业的特点,他制定了自己的学业规划。学院根据他的发展意愿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的“创新工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专业的创新指导,吴英杰如鱼得水,2005年,他发明了一种被监护人专用手机,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近年来,黑大已有597名学生的创新项目立项,25人获得国家级奖项。黑大给了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而学生正在自觉地从“要我成才”转变为“我要成才”。
由于在创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突出表现,黑龙江大学于2004年成为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37个SIYB创业培训基地之一,2005年成为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培训基地和团省委青年创业培训基地,2006年成为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6个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之一,2007年,黑大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中心被授予全国“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黑大学生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