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防范余震,我们能做什么

2008-05-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翼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十日,抗震救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以往的震害表明,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余震以及灾后疫病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更大;一些受灾群众的精神障碍也在灾后逐渐凸现。因此,防御次生灾害、及时进行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

截至22日10时,四川地震台网监测到的余震有7138次,5级以上的有感地震达26次,6级以上地震4次。

未来还会不会出现强余震?防范余震,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专家:从7138次余震中搜索地震神秘规律

“这次汶川8级大地震震级高,且地层的破裂方式是逆冲型,能量释放比较复杂,衰减比较慢。有感地震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月。发生6级以上余震可能性也存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告诉记者。

孙士?说,大地震能量充分释放需要一个过程,主震后一般都有余震发生,但余震也有强有弱,比较小的余震只能引起轻微的地面震动,不容易引发灾害,而强余震则很可能引发受损建筑物的进一步破坏或倒塌,造成新的伤亡。因此,强余震的预测和防范是重点。

“地震衰减的规律性比较复杂。余震预报,就是要根据地震序列演化的过程,分析断定余震的规律性。”孙士?说,“现在地震专家每天加密会商,跟踪地震序列,分析研究这个地震序列的特征,提出尽量准确的强余震预报。”

政府:加密地震监测谨慎发布每一个强震预报

强余震发生前,往往会有地变、地电、地磁、地下流体等前兆信息出现,密切监测这些信息,是成功预报余震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31个省都建立了数字化大动态的遥测地震台网。有4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实时监测着地震震情的信息。有400多个数字化的地震前兆信息观测台站,24小时监测着地变、地电、地磁、地下流体等异常变化信息。而且全部仪器设备IP化,能够实时将信息通过地震行业的信息网络汇集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本次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迅速在灾区调集1000多名工作人员加密震区的地震流动监测,目前已经架设了60多个台点,严密监视地震活动。中国地震局已经汇集全国强震动台网主震触发的强震动台站记录,以这批数据为基础,绘制了汶川地震主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根据专家预测的未来强余震地点和强度,综合分析地质灾害和房屋破坏,地震专家编制了强余震影响范围预测图,分别研究制定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于19日发布了近期可能要发生较强余震信息后,有关部门紧急行动,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加强交通、电力等生命线工程的防范措施。

“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每天在北京和四川两地都同时进行地震专家的会商,然后交流会商结果,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报,政府会谨慎地发布每一次强余震的预报。”孙士?说。

提示:防范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有四个关键点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提示防范余震关键有以下几点:

一是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该区存在大量山体滑坡、崩塌、滚石、堰塞湖、水库等隐患,加上灾区最近几天降雨不断,一旦强余震发生,这些隐患很可能引发交通堵塞、水灾和新的人员伤亡,必须尽早采取防范措施。

二是防范房屋进一步破坏伤人。主震过后,余震很多,为保证人员的安全,首先应对房屋进行初步鉴定评估,经鉴定为危险的房屋及有待进一步鉴定的房屋,应远离。在搭设临时避难设施时,应选择安全场地,避开危房,远离危险源。对室内燃气管道、用电设备等,应确保安全关闭,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三是房屋的位置和受损程度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位于滑坡体上或位于滑坡体下方的房屋非常容易遭到重大破坏,不要居住。对于没有受到损坏、损坏较轻且远离次生灾害源的房屋,可以入住,但要采取防范措施。居住在平房的人员,要打开门窗,提高警惕,感到地面震动及时逃离房屋;居住在楼房的人员,要提前有所准备,如果遇到地震不要采取跳楼、坐电梯等避震行为,可紧急伏在床下、小跨间房屋里或蹲伏在两个桌子中间等狭小空间,待震后迅速撤离。

四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地震和强余震危害的认识,引导群众和本单位人员有效避震和稳定社会;加强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培训,提高老师和学生躲避余震的意识和技能,以便于强余震发生时有组织避震,减少伤亡。(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刘杰孟丽静编制新华社发

5月21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南坝镇石坎乡,几名浙江医疗应急小组的防疫人员在废墟上喷防疫消毒药剂。新华社记者黄深钢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