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肃河西走廊:星火产业的燎原之势

2008-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宗立 通讯员罗斌 我有话说
祁连山脚下的天祝县哈溪镇和凉州区张义镇,以前都曾是甘肃省重点扶贫乡镇。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人参果日光温棚4000多座,成立产业协会和星火专家大院。目前,哈溪镇人参果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可达近3000元,张义镇的人参果年产值达9600万元,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这是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

的一个缩影。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民进中央的支持下,甘肃省于2003年9月正式启动了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兰州6市的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5年来,这一地区在特色产业形成、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天理介绍说。

星火点亮千里河西

2003年8月出台的《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确定了以“六个工程”、“十七个产业”、“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作为重点,提出在产业带内,以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草畜产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农业信息化、小城镇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实施六大工程,并培养17个特色支柱产业。

星火产业带项目实施以来,河西走廊地区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河西走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以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为代表的酿酒原料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瓜菜、马铃薯、花卉产业极具特色,草畜产业、高原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高原水产业、棉花产业等成为区域优势产业。”甘肃省科技厅星火办主任辛建涛说。

星火产业的科技之火,已在河西走廊呈燎原之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平均增长率达18.2%;实现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比启动时增加61.8%。

建成科技服务“三农”的示范

作为一项“产业富民”战略,星火产业带建设给河西走廊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人均纯收入达到4221元,比启动时净增1133元。农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5年来,共计培训农民103万人次,举办科技讲座1.2万场次,培训技术骨干5000多人次,培养企业管理技术骨干500多人次。建立了25个国家级星火学校,实现了“县县有星火学校”的目标。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产业带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产业带已经建立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3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101个、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84个、各类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1266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7个。产业带各市县普遍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有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扎根生产一线,以农民为直接对象,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通过开展“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完成18个市县星火网站建设,培训了一批农业信息化技术队伍,形成了多种信息服务典型模式。

“要把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成为促进西部大开发、科技服务‘三农’的示范。”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说。

“把保护生态变成自觉行动”

河西走廊深处我国西北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星火产业带建设自启动以来,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节水放在首要位置,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重大林业工程、重点流域的水利建设和生态治理工程。

“要不断提高群众素质,把保护和建设河西走廊的生态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08年4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到甘肃省考察调研时说。

“如果河西走廊通过星火产业带和治沙工程,不仅生态恢复了,而且繁荣昌盛了,那么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发展难题。”2008年1月2日,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工作会商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说,“河西走廊应该建成一个科技发达、群众富裕的地区,成为同等发展程度地区的典范。”

在取得第一阶段成功的基础上,从2007年4月开始,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进入第二实施阶段,并把“更广泛和深入地依靠科技创新”、“更全面地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作为建设重点,努力推动健全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三大体系,加快培育河西走廊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建设富裕美丽、生态良好的家园,重现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辉煌,这是民进中央和甘肃河西走廊人民共同的憧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