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伴随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形式――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产生至今,银行保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出现了四种运营模式:
第一阶段,销售协议模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银行保险逐渐产生,但还仅局限于银
第二阶段,战略联盟模式与合资公司模式出现。1980年前后,银行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银行保险在欧洲进入黄金时期。这时的银行保险业务包含的范围不仅仅是保险产品,而是经由共同的渠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给共同的客户群体。战略联盟模式在这一阶段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尝试组建合资子公司。
第三阶段,金融服务集团模式出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银行为应付业内以及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采取了新设、并购、合资等措施,将银行自身业务与保险业务结合起来,金融服务集团模式出现。
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发展历程也是银行保险模式演进的历程,更是银行保险不断实现组织结构创新,不断走向一体化模式的历程。银行保险模式演进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费用理论可以对银行保险模式的演进加以分析。
交易费用的概念由科斯提出,他指出,企业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机制,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企业的边界在于市场交易费用等于企业组织成本。在科斯的基础上,根据交易的性质,威廉姆森把交易分解为三个维度:交易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交易的频率。他指出,不同特性的交易要求建立不同的合约关系,用不同的交易协调机制来对其进行组织管理。这三个交易纬度是衡量交易费用的重要标尺。
交易费用理论为观察和理解银行保险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交易费用是推动银行保险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与保险公司作为两个利益完全独立的法人,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交易费用,主要包括:
1、信息搜集产生的交易费用。不同银保模式下的信息收集费用并不相同,由于销售协议模式下银行的客户资料不对保险公司公开,保险公司要进行信息搜集工作,包括寻找潜在客户、搜寻价格信息等,都是其在交易准备阶段产生的交易费用。而战略联盟、合资和金融服务集团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客户信息共享,特别是金融服务集团方式信息共享性最高,因此信息收集费用最低。
2、较高的交易频率导致的交易费用。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协议结束后,他们都要付出重新签订合约的交易费用,包括准备阶段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事前调查成本,谈判过程讨价还价的事中成本以及签约后的监督和强制执行等活动产生的事后成本。越是合作稳定的银保模式越能节省这种成本,例如实现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集团模式。
3、合作不确定导致的交易费用。浅层次的银行保险合作没有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对双方的约束力小,双方合作的透明度不高,合作不稳定。一方面,保险公司在与银行谈判、签约时,由于银行在各方面占有优势,实力相对较弱的保险公司不得不在一些决策目标上让步,影响了保险公司总体策略优化,这增大了银行保险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因为银行处于主动地位,选择余地很大,随时可能选择解除合约,造成保险公司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银保双方合作关系越稳固,就越能节省这种交易费用。
4、资产专用性问题导致的交易费用。如果银保合作期限较短,保险公司不会大量投资于某银行的相关专用性资产,从而限制银保业务的开展。因为当银行和保险公司再次签约时,银行可能会以保险公司的专用性资产要挟占有保险公司的准租金,或者银行在掌握保险业务的技术之后,不满足于成立合资公司,而试图成立独立的保险分支机构。
5、监督执行成本――委托代理导致的交易费用。代理人(银行)会凭借信息上的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损及委托人(保险公司)的利益。在银行保险各种模式中,销售协议和战略联盟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成本,尤其是销售协议模式下,这种委托代理成本会严重影响银保双方的合作,阻碍银保业务的顺利开展。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察四种银保模式可发现:金融服务集团模式因为实现了完全一体化,最能节省交易费用;而销售协议模式因为签约期限短、合作层次较浅而导致交易费用最高。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也在提高,节省的交易费用越多,就越能发挥银行保险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交易费用的节省是推动银行保险模式演进的重要因素。当然,考察现实中的银保合作,并非一体化程度越高就越好。银行保险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还取决于市场环境、文化背景和监管政策等一系列因素,这也是导致世界各国银保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多种银保模式共同发展的原因。(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