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原有朵美丽的雪莲花

2008-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文贻炜 嘎玛 赵伟滨 我有话说
张瑞倩,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的研究生,但是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群藏族孩子时刻将她思念,他们称她为“贡拉梅朵”――藏语意为美丽的雪莲花。

2006年,这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陕西女孩,来到了青海,在格尔木市电视台成为一名志愿服务者。

戈壁深处的格尔木市,曾经因为她与藏族男孩尼尕的故事而感动。

一年半前,尼尕腿部彻底瘫痪,离开校园。而今,在她的帮助下,这个男孩不再孤独,能够在操场上与同学一起享受奔跑的快乐。

格尔木市长江源明德民族小学,是一所移民学校,学生全部来自唐古拉山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牧区。在业余为学校义务讲课期间,她认识了遭遇不幸的尼尕。

尼尕8岁时右髋骨开始莫名其妙地疼痛,后来医院诊断为“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腿部瘫痪。

每次看到尼尕咬着牙、一瘸一拐地来校求学时,一种莫名的酸痛从她心底涌起。

一段时间后,她再也没看到尼尕的身影。班主任扎西东周告诉她,尼尕再也走不动了。

她来到尼尕家,了解到尼尕父亲早逝,一家从曲麻莱草原搬到格尔木移民村后,生活全靠政府每月发放的500元补助,尼尕的母亲卡卓告诉她生活的窘迫致使家里拿不出昂贵的医疗费用。

“老师,您好!”尼尕还是拥有那样阳光般的微笑,躺在床上,床边放着课本。握着尼尕的手,她看到可怜的母亲偷偷地抹着眼泪:“这孩子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了。”

那一晚,她没有入睡。

“我要帮助尼尕重新站起来!”曾任南京大学学工处勤工助学协会主席的她,发挥出自己特有的能量与感召力。同学、同事,一切可联系的关系都被动员起来。很快,治疗医院和几万元手术费用得以落实。

2006年12月,一场青海与上海之间的爱心接力拉开了帷幕。在格尔木,为方便远行,市残联为尼尕捐助了一台轮椅;在上海,国际儿童医学中心为这个来自西部藏区的孩子一路绿灯,并委派最好的儿科骨科医生和护士,血液中心答应破例免费输血。

一开始,事情并不像她想像的那么顺利,当她跑前忙后地为尼尕进行了全面检查后被告知初步诊断为“肿瘤”时,那一晚,柔弱的她,饮泪而眠。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次误诊。20天后,她与志愿者们一起,抱着成功手术后的尼尕,将他送上了火车。

今天,在学校,在移民村,人们每每看到带着灿烂笑容、喜欢体育运动的尼尕时,心里仍会回想起这段感人的记忆。

她拒绝回报,只收下尼尕家一条洁白的哈达。尼尕常常思念这位姐姐,母亲卡卓告诉他:“她是你姐姐,也是我们一家今生今世感谢的恩人!”

一年的志愿服务期满后,2007年4月,她主动申请来到了只有47名学生的多秀寄宿小学担任义教,时间为一个月。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多秀寄宿小学,海拔4500米,这里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更没有网络,生活工作都在帐篷里进行,喝的是冰冻的河水,吃的都是单调的糌粑奶茶。艰苦环境下,即使当地干部,也很少在此长时间驻点。

到这里的第一天夜里,她被冻醒。身边的爽肤水和面霜都冻得硬邦邦。她是到多秀来的第一个汉族老师。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好奇地打量她,不敢说话,笑着笑着一个个跑掉。渐渐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有讲不完的故事、来自大城市的大姐姐。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下课又一窝蜂地跑到她的帐篷里读课文,晚上不催几次就不回去睡觉。

于是在辽阔的高原,她有了“贡拉梅朵”这个名字。孩子们常常远远地冲着她大喊“老师我爱你”,这纯真、质朴的声音,常常使她内心热潮涌动,眼里闪着泪花。离开多秀,她将自己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这些文章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学校冬季用煤和学生御寒衣物解决了,修葺校舍的资金也得到了落实。

她在日记里写道:“一年的志愿生活已经结束,但挥之不去的高原情结与丰富独特的经历将是我生命里永恒的财富。”(据新华社西宁5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