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地方发展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2008-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泽扬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多项职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而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如何紧扣地方的发展需要,融入地方发展求发展,既是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又是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重庆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

建立的师范院校之一。作为重庆市属唯一的师范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秉承师范教育传统,立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融入地方发展求发展的思路,面向城乡教育的多元化师资需求,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并以这一办学理念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后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华文教育、职业教育等结构合理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师范大学发展之路,使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校的发展也呈现十分良好的态势。

立教无类,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

我校坚持面向地方城乡教育的多元化师资需求,注重个性化发展,以师立校、兼容并蓄、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延伸教师教育层次、扩展教师教育类型,从而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水平。重庆师范大学作为重庆市属的唯一师范大学,主动适应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要求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的现状,自觉坚持将自身办学与重庆市城乡教育多元化师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既要坚持为三峡库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培育师资,也要为城区培育高质量的骨干教师;既要为中等教育培育师资,也要为幼、小、大培育师资;既要为普通教育培育师资,也要为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培育师资。为此,重庆师范大学着眼于教师培养的全程性、贯通性和一体化,不断拓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

一是构建多类型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格局。通过合并组建的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纳入了办学体系,及时满足了重庆市对本地区幼教、小教教师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了我校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同时,积极承担了高校基础课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在相关专业开始了大学教师的学历培养,从而形成了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一体化新格局。

二是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学校一方面促进职前培养与教师职业相结合,不断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使培养人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教师岗位。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教师职后教育,除继续抓好教师函授教育、夜大、成人脱产教育、高教自考和大专预科等学历继续教育外,还注重开拓与职前教育紧密结合的各类职后培训形式。同时,选择多所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基地的实验学校或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教育与一线学校联动,形成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

三是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教师教育领域。以国内唯一的特殊教育领域省部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立特殊教育学院,开拓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并成为引领我国西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先行者。以国务院华侨办在学校建立的“华文教育基地”为依托,成立了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该学院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华文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以教育部在学校设立的“全国职业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为依托,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职教师资学院,开创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受到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和国外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以向全国推广。

发挥特色,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2007年5月,重庆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重庆统筹城乡改革方案,到2020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46.7%上升至70%,意味着将有800万农民工进城变为新市民。要让这些农民工平稳过渡为城镇居民,首要的就是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偏远地区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

重庆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大学,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发挥自身特色,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我校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运用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核心内容的“红岩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为重庆,特别是重庆偏远的三峡库区等乡镇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师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我校为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名毕业生,其中有一大批人长期扎根重庆地区基础教育,矢志不渝为重庆地区基础教育服务。2007年重庆市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中,我校毕业生在中学名师中占46.2%,在小学名师中占57.1%。以重庆沙坪坝区为例,1997年以来获得中学特级教师称号的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61.5%;现任中小学校长中,我校毕业生占60%。

我校在大力开展普教师资培养的同时,以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致力于通过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让新生劳动力带着技能闯天下,让农民工更好地接受和融入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我校是中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合作的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项目――“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师资培训基地,“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师资培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重庆市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在学习借鉴和实践探索中,我校创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员为中心”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研制出《中职学校教师能力标准》,并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向全国推广,我校在全国职教师资培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和国外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我校乘势而上,在全国率先组建了职教师资学院,利用职教基地所取得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成果,为重庆培养合格职教师资,从而直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同时,除了直接为城乡培养优秀师资以外,我校还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为地方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作贡献。我们利用师范院校的优势和长期形成的普教师资培养经验,建立相应向农村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网站;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若干所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培养、培训教师工作机制;派遣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服务,通过课题合作等形式,促进已经毕业的我校农村和乡镇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成长和各项能力的提高;开设研究生课程班和教育硕士形式,鼓励农村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创新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时机,加强对农村和城镇被顶岗实习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顺应国家需要而诞生,融入地方发展而发展,在重庆师范大学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地方性师范大学,只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才能够真正发展壮大,才能够更好地体现高校的社会价值。我们也相信,融入地方发展促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必将成为地方性师范大学发展的共识,也将成为地方性师范大学壮大的基石。(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