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应急保障指挥机制
5月12日15时,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仅30分钟,根据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的指示,总后勤部迅速启动应急指挥机制,确
针对救灾部队野战条件下后勤保障特点,总后勤部向灾区派出抗震救灾前线协调组,靠前指挥后勤保障的现场统筹与协调,并向成都军区预置价值2800多万元的帐篷、野战食品等物资,依托成都军区联勤系统实施联合保障。针对救灾部队点多线长、部署分散、任务繁重的实际,总后积极帮助部队提高自我保障能力。与此同时,总后财务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卫生部、军交运输部、营房部等各部门也相继制定了多个应急保障方案,并与各联勤部门建立及时高效的联勤保障指挥体系,确保灾区救援后勤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转。
第一时间展开生命救援
灾情发生后,总后卫生部5月12日下午研究制订《紧急派遣抗震救灾卫勤分队方案》,要求全军医疗卫生系统迅速启动应急医疗救援机制,抢在第一时间突击开进重灾区。
5月12日下午17时,震灾发生后仅3小时,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迅速组织医疗队,在第一时间火速赶往绵竹、什邡等重灾区展开医疗救援行动。5月13日清晨6时20分,在重庆检查工作的总后勤部孙大发政委,部署总后第三军医大学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连夜冒雨开进德阳灾区,成为地震发生后第一支省外抵达重灾区的医疗队。之后,第三军医大学派出7支应急医疗队、6支卫生防疫分队、1支心理救助队、1支装备物资保障分队,362名救援队员,分布在四川汶川县城、映秀镇、德阳市、理县、北川县等灾区一线,努力抢救受灾群众,预防传染疾病发生。
由全军8个大单位紧急抽组的50支医疗队1500名医护人员,也分别从北京、上海、西安乘坐14架空军专机,迅速投送到各重灾区。5月15日,由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家卢士璧院士、肾科专家陈香美院士领衔的10人高级专家组飞抵成都,使灾区有了第一支院士专家医疗救治队。截至5月22日21时,全军共向灾区派遣107支医疗队、49支防疫队、8支心理救援队和3支兽医救援队,总计167支卫勤分队、4029名医务人员。其中,覆盖39个重灾市县、乡镇的医疗队中,绝大多数由全军医疗系统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组成。他们先后救治伤员36853人,开展手术7274台,抢救危重病人2400余人。陆续抵达各重灾区的防疫队,目前已发放防疫宣传手册53383册,消杀面积1359万平方米,有效防止了灾区的疫病滋生。
为在第一时间展开生命救援行动,总后勤部还向灾区紧急调运野战急救车、野战手术车、野战远程会诊车、野战医疗运输车等野战医疗卫生装备车辆82台,携带调拨2.6亿元血液、急救药品、医疗设备等卫生物资深入灾区。总后勤部利用野战医疗方舱分别在绵阳、德阳两地开设两个拥有200张床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野战机动医院,为灾区医疗救治创造了条件。
构筑远程立体投送通道
地震灾区桥梁坍塌,道路损毁,通讯中断……5月12日晚,担负军队救援部队和救灾物资投送任务的总后军交运输部,连夜调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战时运输保障力量,迅速在中国境内展开一次近年来我军规模最大的远程兵力大投送:成都军区某部1万名官兵经铁路输送至四川都江堰、彭州、什邡地区;济南军区某部1万人官兵和救援物资,采取铁路输送、摩托化机动和航空投送相结合的方式,强行向四川汶川、理县、茂县地区开进;空军某部约8000名官兵,采取铁路输送、航空投送相结合的方式至四川绵阳、德阳地区等。在短短96小时内,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的11万大军,全部抵达四川灾区投入救援。
地震灾害发生后,总后军交运输部迅即派人到铁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国家行业部门沟通协调,统筹协调安排运力。全国各车站、机场对救灾部队和物资实施免检,一路绿灯。
战时物资筹措体系显威
为确保灾区群众和救援部队“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所”,总后勤部启动战时物资筹措体系,在灾情发生后不到24小时,便从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战略储备中,向成都军区后方仓库紧急预置价值2815万元的食品、帐篷、发电机、药品等救灾物资。同时,应卫生部请求,总后勤部还从战略储备中调拨2万袋代血浆,以及价值3000万元的帐篷、食品、药品等送往灾区。
根据救援兵力不断增加和持续保障的需要,总后勤部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帐篷4万余顶、棉被18.7万床、绒衣13万件、食品80万日份、肉菜60多万公斤、方便面和饮用水7000多箱以及发电机组、野战炊事车和给养器材等救灾物资到灾区。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专门成立4个应急采购组,并协商国家粮食局在灾区开设了6个军粮供应站,积极运用军队自身的物资筹措和粮食供给系统,保障救援部队和受灾群众的生活所需。
截至目前,总后勤部累计向灾区紧急筹措调运帐篷、食品、药品器材、被服等各类救灾保障物资260个品种,共498万台(件套),总价值达4.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