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位于山西的西北角。由于地处晋西北高寒
新中国成立后,张荣怀任右玉县委第一任书记。他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步行到全县调查研究。他看到,全县许多地方风沙肆虐,寸草不生;再看老百姓,家家住着土坯房,人人衣服褴褛,食不果腹。他掉泪了,同时感到肩上有千斤重担。两个多月后,县委做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变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治县决策。从此,植树造林成了右玉县委历任书记的座右铭。
县委的决策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但右玉县植活一棵树,老百姓戏称“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首先找不到适合右玉生长的树种,外调的树种又因右玉海拔高,春寒时间长,赶不上造林的节令。“没事,什么能活栽什么,先让局部绿起来。”张荣怀亲自到盘石岭大队搞试点:先种沙打旺、柠条、沙棘固沙固水,然后栽钻天杨、红柳等耐干旱耐风沙树种。县委及时推广盘石岭的经验,于是一场由领导干部率先干、普通干部带头干、群众同心干的前所未有的植树造林运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全县光秃秃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片片绿色。
“文革”中,右玉县委受到极大冲击,但时任县委书记的薛珊仍把植树造林挂在心上:晚上接受批斗,白天仍上山植树造林。之后干脆以上山植树造林代替劳动改造。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受冲击的干部都上山植树造林。这期间,全县的工作虽极不正常,但县委仍用特殊的方式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结果,到70年代末,全县最大的几个风沙口――黄沙洼、老虎坪等都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随后实行的大包干政策不仅很快解决了右玉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县委珍视群众的种树热情,积极引导群众栽种常青树――松树,提高造林质量。随后又引进拍卖“四荒”使用权政策和立体造林理念,鼓励群众乔灌木混栽,建绿色屏障,向绿色要小康,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更加高涨。王占峰,一个普通农民,买荒山数百亩后带领全家人治荒,仅几年时间就将荒山建成乔木灌木相生、木材林经济林相间的生态山花果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委造就了成千上万个“王占峰”,硬是将全县的上万座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进入新世纪,高厚、赵向东先后担任右玉县县委书记。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植树造林,并把植树造林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盘子去谋划布局,于是全县又开展了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植树造林活动。其特点是在继续绿化荒山荒坡,坚持乔灌木混种、木材林经济林相生、落叶树常青树相间的同时,建绿色通道和园林绿化村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事业。目前,全县已建立百十个园林绿化村庄。夏天,行进在绿荫蔽日的公路上,消闲在风景如画的村庄里,出门看花纳凉,上山摘果狩猎;仰观万里蓝天,俯视千顷绿波;白天嬉山鸟,晚上听松涛,那份乐趣,那份惬意,是右玉18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经过58年的精心编织后送给游人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