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薪火相继创伟业内涵发展谱新篇

2008-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春仁 张忠民 我有话说

校园一角(饶二保摄)

临汾,为上古帝尧建都之所,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山西师范大学,就坐落于这块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的土地上。

半个世纪以来,这座山

西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披载着历史的沧桑,在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努力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形成了山西师大奋力前行、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动力源泉。

50年,多少让人感动的历史记忆,多少让人感慨的历史片段,多少让人激动的历史镜头,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凝结在师大的发展进程中,凝结在师大人共有的记忆中,构成山西师大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跨越的创业史和奋斗史。

传承文明薪火,播撒教育火种。50年的办学历程中,山西师大已为社会输送了以基础教育教师为主的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山西师范大学已经确立了“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稳定规模、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确定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鲜明的大学之路的方针,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使这所处于山西高师院校龙头地位的老牌高校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注重本科教学质量

全力构筑立校之基

山西师大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晋南师专,1964年改建为山西师范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现已成为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完整的地方重点高校。

在山西师大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始终把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多年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施“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习进程上,用三年半时间基本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用半年时间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教育实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对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同时适应教师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推行,打通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在完成学科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是否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建立了既相对独立又开放灵活的富有特色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实施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名课工程”,形成了以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校级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序列的多层级、多类别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评选制度。同时规范教改课题立项管理,全面推进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全面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出教学成果;加大品牌专业和教学名师工程的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由该校教师主讲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学校通过各种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一是稳定和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对专任教师队伍实行最低学历准入制度,同时改进职称评审办法,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强各级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三是建立校院两级课程组,课程组由教学名师挂帅,以校级为引领、院级为基础,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建设。四是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启动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并将连续三次在院级评教中获得前三名的教师纳入学校优秀人才奖励体系,使一大批真正功于课堂、长于讲授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规范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创新和改革的成果变成常规,使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学校还拓宽毕业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全校各专业之间实行“文理渗透”,并建立了“主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制度,增强了专业辐射力,加大了学科覆盖面。同时,大力提倡研究性教学,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自主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到位,构建起山西师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

实现一体化新机制

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校,培养优质基础教育师资一直是山西师大孜孜以求的目标。校领导站在全局高度认真审视,统筹规划,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确定了独具特色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新机制,并于2006年整合资源设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启动实施了“大四学生顶岗支教实习、中学教师换岗培训”的培养模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做法不仅受到了基础教育一线的欢迎和肯定,也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成为山西师大教师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2日的《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学校首先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增强了教师技能培训和教育实习的力度。培训方案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制订,内容有教师教育改革、教学技能训练、学科教材分析、新课标解读和中学课堂教学实践观摩等。其次,学校成立了由校内教师和基地教师共同组成的顶岗支教实习指导小组,对学生作全方位指导。学校还定期选派校内外专家直接到支教学校作报告和进行课堂教学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更多收益和提高。

去年,17名学生到安泽县唐城中学顶岗支教实习,带去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去年考核,该校18项指标有13项居全县第一。“顶岗支教”活动开展之前,安泽县九年没招聘到一个师大毕业生,而去年该县教育局一次就要了9名师大的毕业生来当地中学任教。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山西省教育厅领导实地考察后对山西师大的做法作出这样的评价。目前学校已有600多名学生参加了支教实习,涉及周边17个县市的70多所中学,已对362名换岗教师进行了职后培训,其中325名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了使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学校还设立100万元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通过政策上的积极引导,促使教育学科的教师及教育学研究生深入参与到“顶岗支教实习”的第一线,在调查研究中提炼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使科学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吸引集聚教研英才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大学应是人才汇聚之地。山西师大努力改善科研条件,优化科研环境,创造了一个学有所成、教有所用、研有所得的宽松、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和稳定教学科研队伍创造了制度条件。倾斜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使一批优秀人才集聚到这里,扎下根来,成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以化材学院为例,66名教师中,有教授15名,博士学位的42名,省部级学术带头人9人。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校长武海顺为学科带头人,多名博士生导师、教授组成的无机化学攻关团队,他们瞄准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得到国内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36岁的博士生导师张献明教授2006年被教育部列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初获得了“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是山西获此奖项的第一人,也是全国省属院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有学生说,进入大学,既读书,也读人,读那些心存敬畏与景仰的师长。在山西师范大学,有不少学有专长、建树颇丰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显著的学术成果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校的脊梁。近年来,戏曲文物、三晋历史文化和黄河民俗文化等学科组成了跨学科地方文化学科群,黄竹三、冯俊杰、车文明等学科带头人,依托晋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发掘、保护和研究传统文化上独树一帜,产出了一批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收集、挖掘和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及藏品。一大批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使这一学科群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民族文化研究的典范”,称之为“临汾学派”。戏剧戏曲学科成为我国中西部省份唯一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学校因之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还先后建成了戏曲文物博物馆和晋学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和史料,为科学研究和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搭建了平台。

另外,学校应用数学学科,是山西省唯一被列入“数学领域科技论文影响力核心区域”的研究机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利用国际合作优势,在高能碰撞多重产生等方向上形成明显特色,建成我国目前唯一的原子核乳胶研制基地。以课程与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主的教育学科群,在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思维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突出成果。

2006年以来,学校迎来了学科建设的较大飞跃和提升。“戏剧戏曲学”与“无机化学”被评为2个省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增加到7个。学校高层次项目申报共获得国家级课题31项,省级课题131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横向科研课题也实现重大突破,各类横向经费每年达到2000多万元。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66项。理科发表SCI高影响因子区收录论文20篇,自然科学研究连续两年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文科发表在一级学科顶尖学报论文大幅度增加,2006年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山西省优秀成果奖共计27项,其中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

功以才成,业以才兴。学校的发展靠学科,学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科学研究平台。山西师大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步伐,在未来三年内将引进优秀博士、教授、学科带头人300名。同时,整合学科资源,以现在比较成熟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为核心,成立四个跨学科研究平台。一是体现自然科学优势的平台,二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平台,三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平台,四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以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学科交叉,体现综合优势,促进学科发展,把跨学科研究平台打造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优秀师资荟萃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原创成果产出的平台,相关学科发展的平台,先进技术孵化的平台。最近几年内,学校还将把目光投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打造学生综合素质

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一所好大学,对当地社会人文的养成、品位的提升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影响深远的。山西师范大学在加强学生专业培养和特色教育的同时,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理智发展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和打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人文、学术氛围浓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十分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和学术氛围的营造,每年都要举办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论坛和讲座。2006年以来,学校相继举办了“文化・科学・教育”大师论坛、“诺贝尔”奖论坛、教师教育论坛、中学校长论坛、优秀人才论坛、博士论坛等人文、学术活动,邀请著名学者和专家参加论坛,师生们不仅从中了解了最新的前沿学术信息,更被专家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岁月积淀的智慧风采所感染和启迪,成为引领青年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两年一届的“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以及“兴晋挑战杯”语文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创新杯”“读书月”等活动,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富有成效。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每年对数百人次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向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生活。同时,建立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达标单位”。

――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山西师大学生社团活动已有25年的光荣历程。大学生记者团、美术空间、普通话艺术团、红烛文学社、大学生演讲俱乐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社等48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舞台。每年由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的学生社团活动月贯穿“成才、创业、和谐、发展”的主题,形成了多姿多彩、和谐健康的社团文化。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创造性地在这些活动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

――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山西师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顶岗支教’实践基地”等基地的先后建立,以及支教扶贫、顶岗接力、军营锻炼、环保行动、社区挂职、旷工调查、爱心巡演等务实创新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拓展了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的空间,增强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基础教育腾飞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山西师大连续多年生源充足,招生全部为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名列省属高校前列,2000年以来多次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学校党建工作

唱响文明和谐旋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党委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走出了一条“重学习、讲政治、聚人心、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为全面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创新性的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校党委不断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并着眼科学发展,把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党组织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立足创新,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一目标,通过尝试建立新的组织形式、拓宽新的活动领域、探索建立新的活动方式,把党员作用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带头作用,日常行为的示范作用,社会工作的骨干作用和团结同学的凝聚作用,“学雷锋送温暖小组”24年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闪光;“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温暖了平阳古都;“党员服务站”、“党员联系宿舍”、“党员接待日”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以来,山西师大连续四届被评为“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等,并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被中国教科文卫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薪火相继秉承传统

扎实推进开创未来

五十载弦歌不辍,半世纪薪火相继。山西师大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一次次超越,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天的师大,已成为有志学子修身治学、放飞理想的殿堂,教育英才施展才华、治学研究的乐土。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研究生2500多人;设有20个学院,28个研究所,有涉及10大学科门类的4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主办的《语文报》、《英语周报》分别是全国同类报刊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山西省“中国驰名商标”中仅有的两个文化品牌。学校戏曲文物研究所创办的学术辑刊《中华戏曲》,作为中国戏曲学会的会刊,在海内外戏剧戏曲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山西师大学报》也是全国“百强”学报。

开放办学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师大已经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兄弟院校一直保持着比较频繁的交流和学术合作,近几年举办了三十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50年的丰厚积累和新时期高校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使现任领导班子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当前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山西师大根据自身实际,以战略的眼光和理性的思考,制定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谋取未来更大发展。第一步,是打基础的内涵发展阶段,从2006―2015年,用10年左右的时间,调整专业结构,整合学校资源,强化学科优势,使学校迈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列,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突破。第二步,是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的阶段,从2016―2030年,用15年左右的时间,优势学科重点突破,相关学科整体推进,特色学科跨越发展,部分学科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某些研究方向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第三步,是全面腾飞的振兴阶段,从2031―2050年,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山西师大全面进入全国师范大学的上游水平,成为办学设施优良、文化氛围浓郁、创新人才辈出、综合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大学。

路正长,歌未央。在山西师大五十华诞之际,学校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正紧紧抓住“十一五”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力量,同心协力、不懈奋斗,唱响“改革、创新、发展”的主旋律,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全新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努力完成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使命!

校党委书记倪生唐(中)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延保全摄)

校长武海顺(前左一)在供需见面会期间与毕业生亲切交谈(张忠民摄)

莳英园一景(饶二保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