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承担着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灾难侵害的职责。
每当地震、洪水、大火等灾祸无情袭来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总是及时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和最危险的地段,奋不顾身地抢险救灾。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比忠于党、忠于人
一个“基点”凝聚的胜利
5月12日14时的汶川等地,平静而美丽。
28分钟后,地球突然狰狞地一抖,这里瞬间变成惨绝人寰的地狱。
惊跳起来的中国,之后的反应是迅速而坚定的――从领袖到百姓,从统帅到士兵,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救人!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要求,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通报同步,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地震情况通报,军队应急预案紧急启动。几个小时内,以“救人”为第一位任务的十万大军完成集结并向汶川进发。
与此同时,正在四川彭州磁峰镇家中休假、一度被突如其来的地震震懵了的某装甲旅一级士官杨建成,清醒过后的第一反应,是“救人要紧”。面对余震不断、满目疮痍的小镇,杨成建只有一个念头:“能救一个算一个。”之后,他在一间间轰然倒塌的房屋间,在灰尘夹杂的惨叫声和求救声中穿行,将一个个伤员背上救护车……
一切都围绕“救人”有条不紊、争分夺秒地展开。
自2008年5月12日20时44分起,总参谋部测绘局向全国抗震救灾应急办公室等赶制并发送3批近5000张地图,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测绘保障。
中国空军展开历史上最大强度的非作战应急空运。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的部署简短得不能再短:“快!快!快!”震后几个小时,空军各个机场、各个飞行部队,按照战时的标准,完成起飞前的准备。空军某部一个机组在13日一天内飞了9个起落,空中连续飞行时间17小时40分,达到飞行员体能的极限。就这样,13日,空军出动32架飞机,滚动飞行113架次,仅用17个小时就将兵力和装备输送至灾区。14日,空军再次飞行132架次,将6000余名增援部队和131.5吨救灾装备、药品空运至灾区。
在地震发生的24个小时内,来自全军的22支医疗队已踏上救援征程。12日23时30分,第三军医大学迅速抽调67名专家教授组成抗震救援医疗队,于14日赶到地震重灾区汶川映秀镇,成为到达震中的第一支医疗队。
5月17日,胡锦涛在四川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要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人民子弟兵马上展开“进村入户”行动。分散在数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上千个亟待救援的村寨在地图上被一个个红圈标注出来。同时标注出每一个村寨和拟进入的官兵人数、携行物资。搜救部队采取小群多路、穿插迂回、点面结合等多种方式,跋山涉水、攻难克险,在汶川、茂县、理县、青川、平武、彭州等重灾区展开拉网式搜救,抢救幸存者和危重伤员,转移受困群众,运输物资,紧急搭建帐篷,对灾区村寨的水源、食物、生活区进行检测和消毒,保证每家每户的安全。
5月20日,总政治部派出心理专家服务队伍,分赴都江堰、绵阳等6个抗震救灾责任区,开展心理服务。
截至5月23日12时,军队和地方救出83988人,仅北京军区总医院“华益慰医疗救援队”在都江堰、汶川等地震灾区就救治患者3000余人。
哲人康德说,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手段。中国军队的统帅和士兵,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中,由“以人为本”思想聚发的无坚不摧的力量,令世界尊敬和感动。
有人说,“以人为本”是一个基点――这是一个基点凝聚的胜利。
一根“脐带”濡养的血性
人们知道,我军第一面军旗,诞生于秋收起义。这面中央为五星、星内镶镰刀铁锤的军旗,昭示着这支武装,从一出生,就与劳苦大众联结着一根切割不断的脐带。脐带联结80年,濡养出这个军队的血性:一心一意为人民。
地震发生时,雷达某团团长张肇荣正带领42名官兵赴阿坝雷达站完成例行性换防,行至距四川理县3公里处突遇地震,张肇荣即组织官兵步行进入理县县城抢救伤员。
武警驻川某师200人,冒着强烈余震、大雨和山石滚落的危险强行军,于13日23时15分率先到达汶川县城抗灾救援。
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中心广场上一座停摆的大钟,定格在灾害发生的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那座大钟停摆10分钟后,汶川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打开了摄像机――进入他镜头的是山体滑坡、倒塌的楼房、四处避难的百姓和一队跑过镜头的武警战士――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驻守汶川的一支武警森林部队的50名官兵就已紧急出动抢救受灾群众。
外军对10万中国军队越过巴山蜀水,如此迅速地进入地震灾区感到费解。按照他们的计算,这支装备并不算先进的军队,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样快捷的投送能力。
这当然是个秘密。
但有一点可以透露,就是人民军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自觉性。譬如,总后勤部一份战报表明:在大城市,在乡村,在一切有军队医务人员的地方,数以万计的军队医护工作者不等救援号角吹响,就悄悄收拾行囊,枕戈待旦。
在抗震救灾中,人民军队攻难克险的勇气,盖世无双。
5月14日,空降兵某部15名勇士,在震中地带四川茂县上空4999米高度勇敢地一跳,举世震惊。有人写诗歌颂道:“军队全面挺进――用直升机,用铲掘机,用冲锋舟;用心,用手指上的10个指甲,用鲜血,向重灾乡镇全面挺进。这支空降部队,必须跳下去,山河已经扭曲成地狱,云层太厚,看不清任何目标,目标碎裂为哭喊和瓦砾……跳下去,无论是遭遇树杈、沼泽、燃烧的屋顶,还是钢筋的利戟;跳下去,面对几十万遭难的同胞。圆心,是祖国永恒的利益;遗书,是生命最后的胜利。”
更可歌可泣的,是这支军队的品格――
5月12日午夜,成都军区452医院组成医疗队,奉命赶赴北川抢险。此时,领队、骨科专家冯怀志的父亲,刚被确诊为癌症,护士史小英的亲属也刚在地震中遇难,医生高宇的妻子刚发生先兆流产。途经震区绵阳,队里3个家在绵阳的医生护士没有一人提出下车看看。大家说:“抢救重灾区群众要紧。”
严情勇,一位“90后”的小战士,在腹部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仍在安县抗震前线连续3天3夜带病背送灾区伤员,最终晕倒在山路上。给他做手术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教授陈学运说:“我从医30多年,真的不知道这孩子3天3夜是怎么忍受的。就差一点点,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保不住了。”
余震袭来,官兵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部队无奈下达暂时撤离的命令。一名年轻的武警战士,看着困于废墟中的受灾群众,竟跪下请求:“再让我救一个人吧!”
这就是中国军队,这就是新一代官兵!虽历经80年风风雨雨,血性还在,品格依旧。
一项“要求”磨砺的锋芒
5月15日,北川县国税局和县银行垮塌现场。
第二炮兵工程部队500名专业破障人员携带十数台大型工程机械,采取楼顶打洞、千斤顶支护、氧气切割、微型爆破等各种科学方法,在10小时内成功营救出6名幸存者。
5月21日,我军新一代卫生装备运抵灾区。这些装备以救、送、诊、治、防为主要功能,以舱、车、箱、囊为组合模块,具有快速机动、立体后送、医疗救治等能力,为灾区群众筑起有效的生命救护系统。
有外电称,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军队相较于他们的历次抗灾抢险,“变得更成熟、也更自信了”。
这不能不归功于党的十七大对子弟兵提出的一项高屋建瓴的要求:“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近年来,我军关注非战争军事行动,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本领。
他们解决好理论牵引,重视加强不同样式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行动方法等理论研究,为部队全面履行职能提供指导。
他们加强紧急出动、远程输送、指挥协同、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学习训练;加强与地方公安、交通、通讯、河务、民政以及其他专职机构的沟通联系,确保行动急而不乱、协调一致。
他们依托国家预警系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情况信息搜集、处理和分发功能建设,切实做到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以精准的组织指挥确保应急行动高效运转。
在这次救灾中,我军官兵借助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提供的近400台北斗用户机,成功为震区40个重灾乡镇建立信息联系,保证救援顺利展开。军队建立多级联合指挥体制,成功组织军地、军兵种间的救灾协同;发挥专业救援队伍作用,动用生命探测仪、透墙雷达以及大型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长城万里永不倒。
2008年,人民军队在抗击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必将为中华民族文明宝库增添精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