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决战唐家山堰塞湖

2008-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长安 本报通讯员 邓显华 杨贵明 我有话说

6月1日下午6点,载着15名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官兵的最后一架直升机飞过北川县西北部的唐家山,至此,历时六天六夜的“5・12”震后最大堰塞湖――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

迅速集结,险情就是命令

5月18日,武警水电部队接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

任务,随后“四川震损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正式组建。官兵们纷纷向临时党支部递交决心书,要求奔赴抗灾第一线。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80名官兵为突击队员。这支抢险突击队由14名干部、66名士官组成,主要技术工种涵盖汽车驾驶员、钻机、挖机、修理工、推土机、装载机、爆破手等。抢险队员中有65名共产党员。5月19日下午,抢险队抵达北川与安县交界的永安镇平桥村。

抢险队此行的任务,一是唐家山水库水位检测,二是对下游河段因地震发生堰塞的水库及时进行处理。5月21日一早,抢险队13名官兵分三路向目标点开进。第一组与水利专家组到唐家山堰塞湖进行观察,研究制定措施,第二组乘坐军用直升机到堰塞湖周边选点进行观测,并及时向指挥所汇报检测动向,第三组与地方水利专家到下游河道岩羊滩进行观测,研究制定消能措施。

此时,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已达1.2亿方,如果继续蓄水,不到20天,将蓄满超过3亿方,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水电部队迅速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前方指挥部”,决定由水电一总队投入150人负责开挖7万方土石、设备吊装等,三总队和三峡指挥部投入500人,负责爆破材料运送、堆砌块石及爆破。

徒步开进,时间就是生命

5月22日至25日,北川地区连续三天阴雨天气,直升机无法降落堰坝。加之通讯无法与外界联系,前期到达的32名同志面临断炊。25日上午,前方指挥部迅速改变方案,决定成立侦察队,携带电台、干粮突击开进唐家山堰塞湖。经过近5个小时的急行军,傍晚时分,侦察队终于与失去联系100多个小时的第一批空投唐家山队员取得电话联系。

当晚,水电一总队又组织56名突击队员,沿着侦察队标记的方向朝唐家山集聚。随后,第三批徒步翻越的43名官兵,背着1600多斤食品和矿泉水从北川县任家坪收费站出发,向唐家山进发。至此,水电一总队155名官兵到达唐家山堰塞湖,成为抢险施工的先头部队和主力军。

5月26日中午11点,第一台挖掘机吊装到位,操作手方振伟开动设备,拉开了导流明渠开挖施工的序幕。

截至5月30日中午12时,水电一总队官兵共完成泄洪槽开挖11万方,提前24小时完成10万方的任务,为胜利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赢得了宝贵时间。

“只要高程下降1米,就能够减少数百万方库容,对下游的威胁和损害就大大减少。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加快施工进程。”总队长刘松林说。5月31日晚,堰体下游渗水越来越大,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抢险施工正式结束,部队立即撤出。

全心投入,危难时刻显身手

此次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创造了水电部队空投设备物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先例。参战官兵每天冒着2至3次余震的威胁,全身心投入抢险施工。

总队长刘松林接到命令后,不顾腰部伤痛,迅速赶赴成都组织人马。正在四川汉源抢险救灾的四支队政委邓显华,立即召集瀑布沟项目部确定人员,维修车辆设备。水位监测员黎佳勇第一批登上唐家山,主动要求到最危险部位观测,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的4天里,克服了山体滑坡,毒蛇袭击和饥饿等困难,准确进行水文水位监测,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设备吊装员时利建,顶着被直升机旋风吹打的危险,与俄罗斯工作人员一道安全起吊设备76次。操作手段继凯,顶着高温和恶臭,与战友们一道创造了日开挖2.9万方的最高纪录。现场指挥员吴辱,不分白天黑夜盯在施工现场,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士官陈平主动申请到一线抢险,想不到却来到自家门口――安县永安镇。家中房屋倒塌,损失严重,父母希望他能留下照应,但强烈的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使他一心投入到部队任务中。后勤保障干部李军林,为保障堰上施工人员的生活,经手物资数百吨,全力保障了施工正常进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