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一方需要仰望的高地。
58年前,兰州军区高原医疗队在这里组建。他们走遍青海省43个县,累计行程213万余公里,医治伤病50多万人……服务藏区群众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
追着病人走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高原医疗队的官兵不管山多高、路多远,只要听
2006年8月,高原医疗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巡诊时,听说岗龙乡有位藏族老阿妈拉措,患白内障失明10多年了,非常痛苦。医疗队眼科主任党生瑞和两名医护人员在崎岖不平的乡村公路上驱车50多公里,找到拉措的家。不巧,老人的家房门紧锁。邻居说,老人随儿子上山里的牧场放牧去了。党生瑞三人一路磕磕绊绊,在山间步行10多公里,终于看到拉措阿妈家的帐篷。“老人家,我们是解放军医生,是专门来给您看病的。”党生瑞拉着拉措的手说。当天,党生瑞就为拉措做了手术。3天后,奇迹出现了――当蒙在老人眼部的纱布被拆除后,拉措看到了一片光明。老人惊喜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抚摸着党生瑞的脸庞感动地说:“金珠玛米呵,你们就是雪山上的活菩萨。”
为了藏区群众的健康,高原医疗队官兵没有不敢爬的山,没有不敢趟的河。青海省刚察县藏族老阿妈卓玛病情危重,军医张炳谦硬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背着老人走了8公里山路赶到医院;青海省共和县65岁的藏族老阿妈久美患严重便秘,军医张学廉跪在病床前为老人通便;在青藏线施工的撒拉族青年马占青生命垂危急需输血,在鲜血比黄金还珍贵的高原,医疗队官兵纷纷伸出胳膊主动献血……藏区各族群众说:兰州军区高原医疗队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豁出命来干
高原医疗队官兵把高海拔地区疑难杂症作为重点难点努力攻关。近10年,仅防治地甲病,他们就治疗2040人。他们摸索出的对中晚期泡型包虫病“药物+穿刺+手术”疗法,开辟了包虫病治疗的新途径,截至目前已成功治愈1.5万人。
“唐古拉,唐古拉,站在山间把云抓,穿上皮袄如披纱,被窝床头冰凌挂……”这首民谣是唐古拉山区真实的写照。为了降服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魔,掌握第一手数据,主任医师杨景义把病理实验室建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区,每年都在山上呆两三个月,艰难地收集数据,做着各种实验。他和战友们成功找到现地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有效方法,仅在唐古拉山区就现场救治6000多人,成功率达100%。此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杨景义患上红细胞增多症,每次下山回到驻地,都要放掉体内的部分血液,然后再输液稀释才能正常生活。
高原医疗队原队长赵永吉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正当风华正茂之年,他与妻子肖令仪一同来到青藏高原。夫妻俩将青春年华献给高原医疗事业,献给藏区各族同胞。
一次在高原执行任务,赵永吉几次晕倒,领导命令他下山检查身体,结果让人震惊,是肝癌。可每次医疗队到藏区巡诊,他不顾战友劝阻总是抢着去:“我的时间不多了,就让我多给这里的乡亲看看病吧。”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才和妻子回了内地。1988年9月,年仅57岁的赵永吉病逝。妻子肖令仪捧着他的骨灰盒,千里迢迢回到青海:“老赵说,他生是高原人,死了也要埋在高原上。他离不开这里的战友,离不开这里的乡亲……”
由于长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高海拔地区工作,高原医疗队官兵身体都受到损伤,半数以上的人留下终身后遗症,有些还牺牲在巡诊路上。
留下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白云把天空和草原连在一起,江河把雪山和大海连在一起,爱把“金珠玛米”和各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这首青海民歌,唱出藏区军民血脉相通的深情。
高原医疗队采取多种方式为藏区培训医疗卫生人才。从2004年开始,他们与藏区13所医疗单位建立帮扶关系,免费培训各州县医务人员2万多名,其中有2000多人现已成为高原的医疗骨干,有的还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为藏区群众留下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近3年来,为帮助青海贫困县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疗队共捐赠价值15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高原医疗队官兵们自发捐款65000余元。
58年来,他们在雪域高原攻克45项高原医学难题,使高原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发病率由16.1%下降到2%。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原医疗队就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对包虫病的系统研究,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摸索出“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刮吸治疗”新疗法,临床应用2000多例。1993年,这个治疗方法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包虫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医疗队经过多年攻关,研制出获国家专利的治疗高原鼻出血特效药品“鼻衄停”,对治疗鼻出血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他们还研制出“小型高频综合治疗仪”,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个技术目前是鼻外科疾病最好的治疗手段。高原医疗队副主任医师吴育斋,研制出治疗高原慢性气管病的特效新药――复方樟柳碱,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58年来,高原医疗队40多次奔赴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在“生命禁区”创造出一个个医学奇迹,获军内外科技成果奖45项,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患者1.89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340多名,无一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