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刷教育结硕果 传媒工程谱新篇

2008-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养志 彭自成 我有话说

中国是人类印刷术的发源地,现代化过程中印刷文明的演进自然引人注目。在首都北京,有一所传媒大学因以“培养印刷出版高等人才、传承中华印刷文明”为崇高使命而备受国内外关注,那就是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伴随国家印刷出版事业现代化的步伐,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轨迹:1958年文化部文化学院设立印

刷系,开创了中国印刷高等教育之先河;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而肩负培养印刷高等人才、传承中华文明重担的印刷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成长、壮大;1978年国务院批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为基础改建为北京印刷学院,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于是在北京南郊的沃土上,经年累月,通过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演绎成一所培养印刷出版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随着本科教育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不断积累,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2000年全国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学院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这使学院的办学空间和配置教育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加,服务行业和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拓展;而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07年北京市党建评估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对学院阶段性办学历史的圆满总结,它标示着北京印刷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印刷、出版为特色,工科、文科、管理、艺术、经济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传媒类高等学府。

50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而骄傲的动人故事和美妙创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育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智慧,积淀了持续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进一步创新传媒工程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传承中华文明凝练办学特色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文明之母”。北京印刷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中华印刷文明的光荣史。建院以来,广大师生员工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之精神,践行求真务实之作风,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北印人的不懈奋斗,形成了“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印刷文明、立志振兴和繁荣中国印刷出版业为已任,植根印刷文化,大力发展印刷出版教育,不断探索并创新育人模式,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办学特色固化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内化在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里,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育人模式中,彰显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印刷出版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根据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潜力,在准确定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校园建设规划,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规划体系。其中办学层次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对外合作教育,适度发展高职和成人教育”;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发展目标定位是“经过5―10年努力,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规模适中,印刷、出版专业全国领先,工科、文科、管理、艺术、经济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这既是学院从事印刷高等教育的立足点,也是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提升学科水平彰显专业优势

学院已形成了三个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这三个学科群分别是以印刷、包装、信息、计算机、机械电子等为主体的媒体、信息、传播类工科学科群;以出版、设计艺术、动漫、广告、英语等为主体的媒体、传播类文科学科群;以管理、经济等为主体的经管法类学科群。前两个是由特色专业发展而来的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在学科群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取得了国内印刷出版教育的优势地位,对我国印刷出版学科及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促进了国家印刷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个学科群正在成为学院拓展传媒高等教育的学科增长点。支撑三个学科群的有3个市级重点学科、6个硕士授权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1个正在建设的一级、二级学科。市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授权学科均有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校级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各学科所涵盖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通过学术积累逐渐形成的,并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服务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体现传媒类、应用型和行业性特点,既能反映学科方向设置的规范要求,又能与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与国内外学术和科技发展以及相关组织相兼容,尤其是能够鲜明地突出印刷、出版这一办学特色。与此同时,学院还重视学科的规范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学科基础组织。学科基础组织能与研究方向保持一致,能很好地支撑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为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在内的学科队伍发挥才能、服务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把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看作是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以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带动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规模优势的发挥。目前,学院有19个专业,其中有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品牌专业3个,校级骨干专业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的印刷、出版、包装等专业综合教育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院是教育部“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印刷包装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和新闻出版总署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对国内高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教育与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国内印刷教育界和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在国内外一些印刷学术机构和专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承担了多项国家有关印刷科技项目的重点科研课题,成为国内印刷领域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实施人才战略优化队伍结构

教师水平是办学水平的基础和根据,大学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师、名师的产生和教师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学院历届党委把“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中的第一要务来抓,广聚圣贤,海纳英才,不断优化学院的师资结构。作为特色鲜明、行业特点突出的专业院校,我院聚集了在全国和行业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在印刷、出版传媒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拥有独特的人才优势。进入新世纪后,学院大力推行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适应传媒类高等教育需要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办法,从而在巩固、提升传统人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引高、精、尖的人才来扩大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保证了学院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绝对胜任教书育人的需要。目前,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位、学缘结构更加优化,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成为我院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了在传媒高等教育竞争中,引领潮流,占领制高点,学院党委审时度势,推出打造传媒教育大师、名师的“1131”工程,即遴选和造就1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或行业权威专家;10个左右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学术团队;指导、培养、支持3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点资助1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此项工程将持续激发、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巩固和延续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育人模式

市场制胜需要竞争魅力,高等人才只有具备专业培养的特色优势和跨学科教育培养的互补优势,才能脱颖而出。为此,需要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大学教育动态适应市场要求的基本逻辑。历史与逻辑不谋而合,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学院完善、积淀、凝练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工科与文科结合,大力推动学生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突出艺术与科技结合,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融入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重视新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技术处理和媒体艺术设计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占四年总学时20%的实践教学学时,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建立结构合理和内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个模式的比较优势在于:(1)突出和强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2)能够处理好德育与智育、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等关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3)强调学科基础平台建设和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精练教学内容,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群,灵活设置选修课程群,对开拓学生专业适应面,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增强和优化学生通识教育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精心构建面对传媒类行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科渗透与专业互补,学院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集聚科研实力浓厚学术氛围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通过一系列科研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集聚科研实力,提高科研促进教学和服务行业的综合能力,在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高质量专著、教材和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在学术界和行业内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学院教师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北京市级项目120项;共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著作、教材近120部,艺术作品500多件,专利及转让5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近3000万元。与此同时,学院还鼓励教师将最新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全体教师以研究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水平的进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三年来,全校教师有200多人次主持或参加了各级各类教改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累计200多篇;获得各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0余项;72人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教材近40部,其中包括国家级教材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多部。

学院还设立专项资金,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开展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科研立项”纳入学院科研管理序列,每年资助相当数量的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激励学生以科研促进学习和学业进步。该计划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而且也刺激和助长了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研实力的增强推动了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和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步伐。学院与全球、世界大国印刷、出版界同行和印刷媒体类院校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实质性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学院党委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向,对外交流、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大幅度的拓展。现在对外交流已经从简单的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参观访问等发展到微观层次的合作培养教师和学生,互派留学生等。

重视校企合作强化服务社会

加强校、企、地交流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培育人才是学院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特色。

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企、地合作周活动。藉此平台,加强了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地区的合作与共建,目前有22家国内外著名印刷企业为学院学生提供26项奖助学金。合作办学产生了双赢效应。第一,推动了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高校充分了解企业、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走向与定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方面则利用校企合作活动周,了解所需的人才队伍状况,探索怎样使潜在的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现实人力资源。通过这一活动,使高校和企业成为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开放式系统,学校由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由此提高了人才使用的效率。第二,构建了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相互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和科研发展新动态,及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措施,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学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第三,探索出了高校和企业共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活动周可以促使学生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业与职业相结合,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企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学院因而吸引了更多的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校企地合作联盟中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地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了以科技优势服务社会的力度。现在合作层次继续向纵深延展。

实施传媒工程教育再谱持续发展新篇

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正在引领人类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勃生机呼唤着创意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学院与时俱进,带领广大教职工,研究行业和市场的人才需要和发展趋势,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新机遇,提升、提高、扩大传媒新理念。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印刷、出版、设计艺术等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而是培养以印刷为基础的印刷传媒、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传媒、以设计智能为支撑的艺术传媒等传媒新时代所需要的传媒创意人才和创意管理人才。为此,学院围绕传媒教育,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积极开拓传媒教育新学科、新专业,催发学院将传统的学科优势在完善中进一步转化为传媒工程教育的新优势。

为了适应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的需要,学院深入总结办学基本经验,凝练核心理念,形成了秉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1)服务观。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努力把学院建成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质量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观念,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始终把质量工程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关键,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建立科学质量标准,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3)教学观。树立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做好各项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整体合力。(4)特色观。率先在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和学术领域构建一支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的师资队伍,坚持走“特色兴院”之路。(5)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稳固办学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协调、集约化办学、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高职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适应现代印刷出版业和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学院正在实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六大工程”:即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队伍建设工程,落实人才强校方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学术研究实力;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增强办学活力;实施党建德育工程,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实施环境建设工程,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实为要,民主办学”的办学理念,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相结合,形成既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又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特色校园。

今天,人类印刷术经过“告别铅与火,走过光和电,进入0和1”的重大历史变迁,已经迈进了数字新媒体时代。依托印刷技术的数字化革命,沐浴科学发展的春风,顺应创意时代的浪潮,学院又将进入一个又好又快、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今年,北京印刷学院迎来了办学五十年华诞。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印刷教育丰硕成果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发展传媒工程高等教育,北京印刷学院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