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冲破43年的禁令
巴基斯坦电影前不久在印度各大影院上映。这部名为《以真主的名义》的电影是43年来第一部在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9・11”后巴基斯坦温和穆斯林如何为保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斗争。故事讲述了两个在拉合尔的摇滚音乐兄弟,一个沉沦于宗教极端,成为狂热的圣战分子,而另一个则出走美国,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关进了监狱。尽管这部电影得到美国资助,但演员、导演和编剧阵容均以巴基斯坦人为主。该片还在去年12月的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钻石奖。该片导演曼苏尔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很高兴,这是43年来首部在印度上映的巴基斯坦电影,目前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110万美元。”印度一位导演说,“这部电影在巴基斯坦引起了轰动,我希望印度观众也会喜欢它。”
两个国家的电影同出一源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原本是一个国家,当时的英属印度拥有41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追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电影史,人们发现,两国对英属印度电影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几乎相等。印度的国语印地语和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是同一语族,除了书写方式分别用梵文和阿拉伯文外,其口语中98%的词汇相同,语法和发音也无太大差异,因此两国电影市场的开放,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印度语――乌尔都语电影观众群体,总电影观众人口将超过13亿。但最近若干年,两国电影业的差距拉大了。
1965年,两国因克什米尔战争相互禁放对方电影。随着2003年两国和平进程的发展,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冲破重重阻力,逐渐增多。2006年,巴基斯坦电影院首次播放印度电影,先行结束了对印度电影的禁令。近年来,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演员多次参加巴电影节。而巴基斯坦的电影演员也不断加盟印度电影制作。最近印度电影《欢迎》在巴基斯坦电影院放映。而更多的印度电影通过DVD形式流入了巴基斯坦的私人电视台频道。印度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而巴基斯坦只生产40部。曼苏尔说,“在印度有许多人对巴基斯坦存在误解,而这部电影将帮助印度观众了解巴基斯坦社会的全貌。印巴两国将相互开辟各自的巨大电影市场。”
巴基斯坦曾是电影强国
巴基斯坦也曾是亚洲电影强国,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曾是次大陆电影业中心之一。早在1924年,拉合尔就生产了无声片《时髦女郎》,到了印巴分治时,拉合尔已有6家电影制片厂。由于分治时发生的动乱,有的制片厂遭到破坏,信仰印度教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去了印度,许多机器设备和正在拍摄中的电影底片也被带走,曾经兴盛一时的拉合尔电影业完全陷于瘫痪。不久,一些著名的穆斯林制片人、导演、音乐编导、演员和发行人从印度来到巴基斯坦定居。他们和当地的同行一起,开始了建设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工作。其中,纳齐尔、肖各特・侯赛因・利兹维、鲁格曼・艾哈默德、古拉姆・海德尔、艾哈默德等人后来都成了独立后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先驱。
巴基斯坦的电影业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印度电影业强有力的竞争。印度影片毫无节制地大量输入,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1965年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完全禁止上映印度影片,巴基斯坦电影界利用这个机会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影片产量逐年上升,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影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导演、电影剧本作家和电影明星。但是,也有一些制片人借机模仿抄袭。另外,少数电影明星垄断了银幕,他们同时参加多部电影的拍摄,影响了表演水平的提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影片产量下降,电影业危机重重。巴基斯坦电影业完全由私人投资经营,制片人首先考虑的是影片的经济效益。因此,巴基斯坦影片基本上都是娱乐片,影片题材大多为男女恋情、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社会弊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等。巴基斯坦影片富有民族色彩,每部影片都有歌舞,歌曲和舞蹈被当作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但许多影片情节雷同,缺乏新意,影片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能触及真正的社会问题。巴基斯坦没有培养电影专业人员的专门学校和机构,也影响了影片质量、导演水平和演员技巧的提高。随着电视日益普及、录像机大量涌入、录像机、录像带和光盘租金大幅度下降以及电影审查严格、税收繁重等原因,巴基斯坦电影业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巴基斯坦纪录片的生产薄弱,仅有新闻部和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新闻部拍的纪录片除供电影院和各地“国民中心”放映外,还通过流动放映车到边远地区放映。巴基斯坦电视台拍了不少纪录片,题材也很广泛,但只在电视上播映,另外,少数制片人也拍了一些纪录片参加国际评奖活动。巴基斯坦的电影制片厂不包括导演、演员和编剧人员,只有拍摄设备和技术人员。电影制片厂主要向制片人出租设备,提供技术服务。有的制片厂老板另有自己的制片机构,临时招聘演员、导演,投资拍片。
最近几年,由于巴基斯坦社会政治动荡,电影业也受其影响,许多电影院倒闭。因为既没有太多的巴基斯坦电影出品,又因政治和宗教的原因看不到来自邻国印度无需翻译的影片,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录像和光盘充斥巴基斯坦影院,在原来有近100家影院的拉瓦尔品第,目前仅存4家,而且电影院设施陈旧,很像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街头录像厅。
印度电影在南亚独占鳌头
印度国际电影节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在南亚独占鳌头。印度的宝莱坞电影,无论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水平,还是摄影、化妆和特技的制作水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均难望其项背。当代宝莱坞电影除了继承印度电影永恒的主题歌舞外,还紧随商业潮流,所有的主要类型如动作、喜剧、浪漫言情片和犯罪片,都有宝莱坞的版本。体育片的拍摄也十分出色,如印度电影节上展演的宝莱坞出品的《前进的印度姑娘》,讲述了印度女子曲棍球队的故事,而且有一些华丽的画面,快速的节奏,出色的明星。宝莱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流水线味道。印度的孟买是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影院最集中的地方,但印度多数的电影院基本上是中国八十年代的老式单厅影院,几乎所有的电影院都是满场满座,因为上座率高,所以一直保持低票价。一场最新的宝莱坞大片也不到4美元,有些地方甚至不到1美元,电影是所有大众娱乐消费中最便宜的,也许这就是印度电影业基础扎实的地方。印度人民对宝莱坞电影的喜爱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电影业特有的音乐风格影响印度的其他行业,印度著名音乐家A・R・拉曼日前表示,他计划在未来的两年内寻找音乐人才组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交响乐团,并争取发展为国际一流的演奏团体。
宝莱坞外的宝莱坞
其实要在印度体验真正的电影之旅,孟买的“宝莱坞”并不是首选,而是一个叫“托莱坞”的地方。“托莱坞”在印度中部的海德拉巴,那里有一个“罗摩吉电影城”,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座电影城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也被人称作“宝莱坞外的宝莱坞”。
这里的“罗摩吉电影城”是印度最热门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大约有150万的游客,而印度最著名古迹的泰姬陵每年也只有300万人参观,虽然绝大多数的外国游客从来没听说过“罗摩吉电影城”,但热情的印度人在这里流连忘返。
“罗摩吉电影城”的标记画在一块40英尺高的广告牌上,高高耸立在一片灌木林上面,几乎和洛杉矶著名的“好莱坞”标志差不多大,3公里之外远远就能看见。这个电影城占地几十公顷,包括合成板的街景画、混音舞台、仓库、后期制作设施、旅馆、饭店,还有一个设施齐全的电影主题公园。
电影城里有许多电影特效的展示,其中有一个“发现号池塘”,这个占地两英亩的池塘分成好几层,随着水位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形状,所以在同一个池塘边拍摄,银幕中出现的是不同的湖泊景色。
那里还有一个“闪回街”,那是一个树木茂密的四分之一英里长的林荫道,街边立着19世纪风格的煤气灯,假如需要的话这些煤气灯可以立刻换成60种其他不同的路灯。
电影城里到处是园林,其中有一个有着悬崖峭壁的人造海岬,被称为“自杀角”,电影里的情侣们常常来这里拍摄双双殉情的镜头。当地的导游会对游客开玩笑说:“假如电影不成功的话,导演也可以用这块地方来‘跳崖自尽’。”
电影城里甚至还有一个人造机场,有停机坪、检票处、金属探测器和一架大型客机的机舱内部。机场附近有一幢大楼有四个门面,一面是图书馆,一面是基督教教堂,一面是医院,还有一面是政府办公楼。
罗摩吉电影城就像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电影工厂,制片人只要拿着脚本走进影城,不用离开一步,就能拿着拍完的电影出来,所有的拍摄、剪辑、混合、上映,都能一气呵成,还能一下子提供2000个临时演员,甚至连给剧组人员准备的膳食、隔音设备、布景需要的仙人掌、棕榈树都一应俱全。一年四季游客差不多随时都能看到正在拍摄的电影剧组。除了拍电影,这里还提供大型会议场所、举办200万卢比一场的豪华婚礼和生日晚会。
电影城里还有供游客休息的旅馆,可以骑马、滑冰的游乐场所,和介绍电影知识的大楼,在那里能看到现场的“宝莱坞”歌舞表演、杂技,还能穿越“西部荒原”,或者在“边境”的大街上散步,还能看到“枪手”和“侠客”在布满沙子的舞台上打斗。
如果说孟买的“宝莱坞”是印地语电影的生产基地,那么海德拉巴的“托莱坞”就是印度第二大方言泰卢固语电影的拍摄基地。海德拉巴是一座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那里每年大约有150部电影出产,仅次于“宝莱坞”。
“宝莱坞”每年都要出产大约800部印地语电影,在数量上远远超出美国好莱坞。
随着巴基斯坦和印度电影业交往的解禁,南亚次大陆电影业大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并将在世界电影界占据相当的位置。
宝莱坞的标志。
印度电影从来少不了热闹的歌舞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