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6月10日15时15分,由唐家山堰塞湖倾泻而下的洪水,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整个泄洪过程中无一人伤亡!
6月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泄洪应急处置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经历了10多天的不安和焦虑之后,21万紧急转移安
这是一次人们盼望已久的安全泄洪,这是一次按照人们意愿的科学泄洪。
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除险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籍籍无名的唐家山,距离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因为堰塞湖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5月12日,在那场灾难的颤抖中,唐家山巨大的山体像被斜向切削一样,瞬间滑落,吞没了午后安谧的村庄,也在湔江中填塞下一座长803米、宽612米、体积约为2037万立方米的巨大堰塞体。
奔流而下的湔江被阻断,水位迅速上涨。如果涨满的话,将出现一个总容积约为3.2亿立方米的巨大“悬湖”。由于堰塞体结构复杂且极不稳定,堰塞体随时可能溃决,给下游的130万人的绵阳市带来灭顶之灾。
余震不断、滑坡不断,陆路不通、水路不通。为获取第一手勘测资料,从5月16日开始,水利专家们多次试图徒步登顶堰塞湖,实地踏勘、会商排险对策。5月24日,专家们在经过几昼夜的工作后,终于完成了按三分之一溃坝作出的工程和避险方案:从右岸开挖泄流渠,湖水从渠中流出,由于冲刷作用,泄流槽可能逐渐被冲低至坝体720米高程位置,届时唐家山悬湖的库容将减少为1亿立方米左右,这将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短短6天时间,600余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开挖土石方13.55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泄流渠,呈现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坝上!
6月7日7时08分,在蓄势20余天之后,洪流终于按照专家们的设计沿着泄流槽全线过流;6月9日夜里流量迅速扩大,数小时之内,洪流顺着抢挖出的泄流槽滚滚而下,流量迅速呈几何级数增长,最高峰值一度达到6500立方米每秒;6月10日15时15分,洪峰安然经过绵阳城!
唐家山堰塞湖洪流终于驯服于科学的智慧。“从目前的分流情况来看,是原来的设计方案和专家分析的各种可能性里面最好的一种。”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利用水流冲刷自然释放堰塞湖风险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详细史料记载的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均发生了堰塞湖溃坝的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数倍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库容一度达到2.5亿立方米峰值的唐家山堰塞湖,成为悬在下游百万群众头上的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随着湖水形成的洪峰安全下泻,如今这颗“炸弹”带来的威胁基本解除。
“之所以创造了特大险情下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得益于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实践证明,最后确定的泄流槽开挖方案是非常正确的方案。
实地踏勘结果表明,堰塞体最高点和最低点垂直高度相差41米多,这是一般大型水库坝体所没有的。唐家山堰塞体由基岩挤压或解体形成的碎裂岩、残坡积碎石土和库区沉积的含泥粉细砂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堰塞体右侧垭口沟槽主要由碎石土和碎裂岩构成,堰塞体内水位持续上涨过程中,首先会从右侧垭口沟槽过流,逐步淘蚀并最终导致堰塞湖溃坝。
“选择在沙土和岩石软硬相交的地方开挖泄流槽,利用水流自然冲刷的规律,拓展泄流槽溃口和深度,逐步增强泄流能力,可使泄洪对下游的影响自始至终都掌握在可控范围。”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
截至6月11日14时,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已降至714.13米高程,相应蓄水量0.861亿立方米,泄流槽泄洪减少库容1.63亿立方米,坝前水位下降29米;与此同时,泄流槽的槽底也开始迅速下切:7米、10米……下泄洪峰和泄流方案几乎实现完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