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孩子撑起一把希望之伞

2008-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樊增民 本报通讯员 魏春 周长江 我有话说

山高沟深的陇南地震灾区,依山而建的军绿色帐篷,成为灾区最引入注目的风景。

帐篷下,是被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官兵呵护、温暖着的灾区学生。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赴甘肃陇南抗震救灾部队,在灾区办起一所所帐篷学校,使7000多名高、初中和小学生复课,解决了灾区群众最期盼、最急需、最忧虑的孩子上学问题。

沉甸甸的责任

震灾发生后,陇南受灾地区的多数学校成为危房,在短期内难以复课。文县中庙乡联丰村和相邻几个村庄,就有13名高三学生因高考临近无法复课而心急如焚。

家长着急、孩子忧心的场面,让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救灾部队官兵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集团军迅速作出开办“帐篷学校”的决定,并在一天之内建起陇南灾区首座帐篷学校。5月17日,中庙乡联丰村等地的13名高三学生在这个帐篷学校开课,授课教员是部队选派的一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干部。

救灾部队开设“帐篷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提着土特产、带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翻山越岭赶来。官兵们谢绝土特产,留下了高考生,“帐篷学校”学生很快超过100名。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和食宿,部队腾出军、师指挥部的2顶大帐篷,还挤出8顶班用帐篷供学生使用,为此有80多名官兵不得不挤睡在车上。

部队到哪里,帐篷学校就扩建到哪里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正在陇南文县碧口镇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动情地说。在李长才亲自协调下,有关部门为受灾学校调拨军用帐篷511顶,下拨专款60万元,用于帐篷学校的建设。

从甘南草原到陇南山区、从徽县的嘉陵江畔到文县的白龙江边,哪里灾情最严重,部队官兵就出现在哪里,一所所军绿色“帐篷学校”就扩建到哪里。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坚决按照党中央“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的要求,进村入户,把大山深处的失学儿童一个一个接到山下,送进“帐篷学校”。

随着救灾的深入,“帐篷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展。在地方教育部门的统一协调下,集团军官兵先后为陇南的武都区、文县、徽县和康县等地震重灾区开设“帐篷学校”35所,7193名灾区学生恢复上课。

最大最急迫的赈灾

“‘帐篷学校’教学不比学校差,生活也比学生家里好”,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刘雷说。为了把急事办好,把每座帐篷都建成名副其实的学校,部队按照“学习有场所、授课有老师、教学有条件、生活有保障、管理有组织”的标准建设帐篷学校。

集团军从救灾官兵中挑选出260名本科以上学历官兵担任辅导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协调地方安排400多名老师到“帐篷学校”上课;为每所学校购置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和打印机、黑板等教学用品,为每名学生购买了一套学习用品;为800多名住校生买了灯具、炊具和餐具,并抽派炊事人员带上米、面、油、菜,做好一日三餐,让学生安心舒适地集中精力学习。

陇南灾区许多孩子虽然躲过了地震的威胁,但地震时那种惨烈的景象却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留下阴影。为此,集团军对260名帐篷学校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和相关知识培训,派出由心理专家组成的“阳光服务队”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考前心理素质培训,让学生们释放地震带来的恐惧。集团军在开办的每所学校都设有卫生防疫员,每天对学习区和生活区进行3次消毒,并对一日3餐的卫生防疫进行监控。在文县碧口镇山脚下一块开阔地上,文县第二中学帐篷学校规划得非常整齐,各种设施非常齐全。一位母亲把儿子送到帐篷学校后,看到儿子与同学高高兴兴读书的情景后,激动地说:“地震后,是‘帐篷学校‘治好了娃的‘心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