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民族精神 履行军队使命

2008-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伯冲 我有话说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吹响了人民军队向着灾区立体突击的号角。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直奔灾区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在残垣断壁中,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条生命通道,写下了一篇篇

生命壮歌。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曾经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在一个民族遭受如此之大的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用可歌可泣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在履行使命中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石。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中华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始终以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其历史文化基因和肥壤沃土。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对民族精神始终如一的坚守。

军队作为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是军队的职责和价值所在。军队使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忠于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集中反映了人民军队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政治本色。军人以牺牲奉献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身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时刻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因此,军队的形象在社会上有着令人注目、引领风尚的特征,一旦树立,就会在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具有相对稳定性。

精神是从人的身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蕴涵和体现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传承这种精神的最好载体。英雄的军队形象成为这种精神的最生动载体,它使人格形象与精神风貌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民族精神通过军队形象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吸引、激励着每一个民族成员把个人利益同民族整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民族的振兴奋斗不息、战斗不止。

人民军队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军队书写着军人“安国保民”的情操,以及团结、奉献、勇敢的优秀品质,这就决定了优良的军队形象在激发民族凝聚力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灾难发生的地方,定能看到我们子弟兵的身影。正是他们用身躯遮挡住江河的滚滚洪水,也正是他们在雪灾天气里一锹一镐疏通了道路。当更大的灾难发生时,还是他们勇敢地冲向灾区,不顾个人的安危,战斗在抗灾抢险第一线,在人民利益面前展现了责任、爱心、关怀、真诚、勇敢、正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战胜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人民军队以自身的行为弘扬着民族精神。人民军队的使命实践,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放射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光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