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国际领先,变速恒频兆瓦级风力机组国内首创,长输管道在线智能检测系统打破国际垄断,智能化集成低压电器首开国际先河……与共和国同龄的沈阳工业大学从来不事张扬,但其默默耕耘后取得的多项重大成果一再让人刮目相看。
辽宁省一位主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沈阳工业大学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
日前,记者驻足沈阳工业大学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新校园,感受这所学校学术、艺术、生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清风雅韵,聆听这座学府与老工业基地携手并肩、风雨兼程的铿锵足音。
依托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学校定位
学校的科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沈阳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在学科专业优势方面,沈阳工业大学1998年以前是一所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的高校,学校的专业和学科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已建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一批品牌专业和优势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机电为优势,工、理、经、管、文、法、哲融合的专业特色。
在区位优势方面,辽宁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沈阳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学校所处的铁西区又是沈阳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沈阳市的55%,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该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客观资源和长期稳固的实践基地。沈阳工业大学紧紧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实现了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与地域优势的有机结合,以其机电类学科特色和优势服务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特别是铁西新区的快速发展,沈阳工业大学在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铁西新区领导誉为“镇区之宝、立区之魂”。
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功能
科技强校是沈阳工业大学的明确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是学校科技工作发展战略。自1992年铸造、电机、电器成为机械部重点学科以来,相继有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加工工程、测试技术及仪器等16个省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学科连续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构筑了与东北装备制造业具有高度吻合性的机电类优势学科群。
在稀土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领域,形成了从基础设计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整机性能及参数测试方法到产品技术条件及技术标准的整体创新学科体系,开发的高效稀土永磁电机国际领先,获得专利53项,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机械加工制造技术领域,该校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奥地利之后生产该装备的第四个国家,并在细长曲面类零件数控铣削理论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低速大扭矩无齿轮曳引机成功应用到国产电梯中,现已形成批量产业化,并推广到石油化工等多个应用领域,在无齿轮传动及控制技术上形成理论和技术创新,实现了一场技术“革命”;在工业过程控制与智能检测领域,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PIG)打破长期以来的国外封锁和垄断,技术达到国外同类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装置进行商务运行,使我国成为该技术领域能够进行系统研究、设计、制造、服务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6项;承担国家级计划项目98项,其他计划项目740项,委托科技项目1389项;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中心两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学校大学科技园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拥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支撑教学,积极创新育人模式
沈阳工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工作优势和潜能,以科技支撑教学,积极创新育人模式,不仅有效引导了本科教学模式由“知识、技能”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准确把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坚持“重实践”的育人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立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在教学体系中积极打造“一个基础,三个平台”,即理论基础和工程背景实践平台、新技术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其改革实践活动。1989年,该校就开始实施“外语、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措施,1996年承担国家教委“一般工科院校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2000年承担教育部“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承担教育部“以培育三个能力为目标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三个系列教改课题并分别取得省级教改一等奖。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从2004年至2007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165项。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59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1万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被誉为“企业家和经理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