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加强灾后文化建设

2008-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是全方位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也是全方位的恢复重建。这次地震对文化遗产、文化设施破坏严重,抢救和修复的任务繁重,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需要尽快恢复和完善。我们要充分认识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行动起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把

灾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好,通过加强灾后文化重建,更好地促进抗震救灾工作和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把灾区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上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保证。当前,灾区人民尤其需要精神家园的抚慰和鼓舞,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都需要文化建设的推动,文化重建刻不容缓。文化重建要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文化硬件的建设包括文化设施如学校、博物馆、影院、体育馆等的修复和重建,包括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等;文化软件建设包括对灾区群众的文化心理救治,包括对灾区健康精神生活的规划安排。灾区文化建设要做到合理规划,统一部署。

加强灾区的文化重建,首先要把受灾地区的学校建好。要对学校规划、施工质量、房屋的抗震性能严格把关,责任到人,层层监督。要尽快恢复教学秩序,恢复各种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地震中损毁了许多古建筑,涉及文物多、修复难度大,要对受损文物进行科学评估。在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修复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文化规律,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对其内在建筑结构予以科学的处理,兼顾科学性与人文理念的统一。

加强灾后的文化重建,应当特别注重受灾群众的“心灵家园”。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痛别家人,痛失家园,并带来身心创痛。要通过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救治,让受灾群众走出伤痛和心理阴影,正确认识灾难,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振作精神,重新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心理救治一定要讲究科学性,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爱心、耐心,这样才能帮助人们医治好心理创伤。

灾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要。这次地震灾害让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高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建家园提供强大的动力。文化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艺创作在灾后文化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灾区生活,一定会有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记录这段感人肺腑的历史,通过感人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不屈斗志,给灾区人民以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