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宁夏自治区灵武市成为我国西部课程改革的一个国家级实验区。七年过去,笔者再次来到这片宁夏北部的黄土高原,对此地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调查。结果让人欣喜:经过几年努力,这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自立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作文更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个性化的语
许多老师认为,课改前语文教学模式化,形成学生作文的模式化或程式化。打开过去学生作文,写《一件小事》时,大都是学生“扶老人过马路”、“拣到钱交给警察叔叔”之类的雷同套路。如果写《我的妈妈》,更都千篇一律:写妈妈如何疼爱自己如何辛苦地照顾自己,如“在炎热的天气妈妈给我扇扇子”或“下雨了妈妈给我送伞或打伞而自己却淋湿了”之类,许多学生作文中的“妈妈”形象都烙上了完美且虚假的印记。
而这次课改中,提倡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提倡学生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因此,学生们的作文都开始书写真实生活,充满个性魅力。学生的作文自然实现了从“假妈妈”到“真妈妈”的飞跃。灵武县城一小三年三班杨惠在作文《我的妈妈》中有这样的真实描述:“她,一位受尊敬的母亲,在工作上从来不马虎的科员,长着一头卷发,黑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这就是我的母亲。当你走进妈妈收拾的房间,就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书桌上的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着,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一尘不染,地拖得干干净净,如同一面雪亮的镜子……”
“当前的语文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越来越‘能说会道’了。”灵武杜木桥小学王老师说:“课改所引发的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目共睹,新教材培养了孩子们的相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这对孩子的做人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灵武的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感到课改,尤其是语文课改给这些西部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以其新颖的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新的教科书仿佛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索知识和人生情感体验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看到了新一代孩子成长所隐现的历史机遇与曙光。
从形式到内容,北师大版的语文教科书更加体现了鲜明的趣味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灵武县城一小王莉老师在看到这套教材后说:“这套教材的第一印象就是能牢牢地抓住西部孩子渴求知识的兴趣,新鲜、实用,教材的编辑思路很有个性,比如它的‘主题单元’即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家’、‘眼睛’、‘规则’、‘真诚’、‘角度’、‘面对错误’等等。围绕主题,选择的是不同风格、体裁的优美选文,孩子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体会认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如今,课改的理念已经在教师中深入人心。面对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灵武县教育局还发动教师们在理解新理念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灵武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启用新教材后课堂的气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他们每一课的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之间对课文的自主讨论、发表观点,无不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成了孩子们自信表达的人生舞台,这使他们更加珍爱学习、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和学校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过去农村孩子中逃避学校、逃避课堂的行为渐渐消失。谈到这个问题,参加了此次课改的吕玉素老师深有体会:“学习兴趣的提升是教材改革最明显的效果。有个数字太说明问题了,现在的辍学率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