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勇立潮头。与上年相比,2007年光谷总收入达1300亿元,增长30%;工业总产值1150亿元,增长29.21%;固定资产投资110.1亿元,增长48.6%;全口径财政收入34.1亿元,增长30.4%;利用外资5.7亿美元,增长41%。中国光谷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震惊世人。目前,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链渐从投资类向消费类延伸,由低端向高端推进;整合资源的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和新兴产业的生成能力日益增强;主要经济指标长线拉阳,创新体系、创业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聚智,更呈有凤来仪、百川归海之势…… 新机遇,新目标。2008年,中国光谷是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年。抢抓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创新立区、项目强区、环境优区理念,努力建设创新园区、创业园区、实力园区、和谐园区,为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打下坚实基础。2008年,光谷的新目标是总收入达到1600亿元。 中国光谷,如今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光谷发展院士论坛。在2000年光谷建设之初,东湖高新区成立了“武汉・中国光谷”顾问委员会,聘请了30位两院院士和专家担任顾问。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武汉・中国光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春暖花开的季节,部分院士、专家来到美丽的东湖之滨,来到充满朝气的光谷,畅谈光谷的发展路径,畅想光谷美好的未来。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出席了论坛并讲话。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主持了院士论坛。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在论坛上作了《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主题发言。今天,本报特别刊登部分院士的建议和刘传铁的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
中国光谷建设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
一、东湖高新区建设发展总体情况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决策;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近几年,高新区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被科技部列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
自2001年被批准建设“中国光谷”以来,东湖高新区坚持以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期间,“中国光谷”经受住了全球光电子产业大调整的严峻考验,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高新区企业总收入为330亿元,2007年达到1300亿元,与2001年相比,产业规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预期将达到1600亿。
(二)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光电子领域取得了话语权
“中国光谷”建设与发展,提升了产业的竞争优势,缩小了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光通信领域,已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长飞、烽火等龙头企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目前,随着中芯国际、富士康、EDS等产业项目的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以光电子、微电子为特色,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果,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东湖高新区集聚了42所高校和70多万在校大学生;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武汉市的52名两院院士中,有13名院士是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高新区发挥区域科教优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建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大功率LED光源封装、红光高清NVD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达到500多家。2001年以来,高新区企业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320多项。
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的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投入运行;正抓紧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激光电子产品检测服务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参与了湖北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孵化器网络。建立、壮大了东湖创业中心、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光谷软件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等各类孵化器7家,总孵化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多家。
到2007年底,高新区注册企业1万2千多家,其中批准高新技术企业210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多家,已获得专利9000多项。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区”。组织企业申报中国名牌和省名牌18项,均居全省第一。
(四)服务企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创新投融资机制。东湖高新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集聚和整合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资源,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一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二是建立了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8亿元;三是大力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出台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暂行办法》,目前高新区上市公司达到20家,高新区在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达到117亿元。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高新区推进体制创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推动“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逐步建立了精干、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支撑体系。设立了3700平方米的联合办公中心,省市和高新区的33个部门入驻办公,实施开放式、电子化、一条龙、零收费服务,企业办事从“一次受理”变为“一次办结”,基本实现了办事不出园。这一做法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开发区推广,被誉为“阳光下的新政”。
二、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当前,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创新和发展为内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主流。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部确定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试点和示范。同时,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为“武汉・中国光谷”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企业总收入26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进一步强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地位,进一步丰富“光谷”品牌的内涵。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规模大幅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园区所占比例有较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细分产业。
到2020年,园区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形成全球光电子产业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技术产业基地、亚太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技术服务业密集区、中部地区现代装备产业基地。
(二)产业发展基本策略
在发展思路上,把握全球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坚持促进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以清洁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与信息服务业等为重要支撑的“1+4”产业格局。并按照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群的思路,分层推进支柱型、战略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发展光通信、激光、消费电子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IC、节能与环境服务、数控机床、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战略型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型显示(OLED、激光显示、立体显示等)太阳能光伏、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集群。
光电子信息产业要继续巩固光电子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光通信、激光、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光应用服务等领域,在关键技术、器件、软件及内容方面形成突破,形成以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2010年,产业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
清洁技术产业要坚持创新理念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制造向服务转型三大战略,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环境友好型材料、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水处理与资源化等五大领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技术产业基地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支撑点。至2010年,东湖开发区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300亿元。
生物产业要依托区域创新优势,以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CRO(合同研发外包)、健康管理等新兴业态,打造国内一流、亚太知名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收入实现200亿元。
现代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和船舶制造为重点,积极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现代装备产业基地。到2010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年总收入将达到约200亿元。
研发及信息服务业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增值服务、空间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领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技术服务业密集区。到2010年,研发及信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500亿元。
思想解放与技术突破结合是光谷发展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闻立时
光谷的发展如何实现突破,关键在于打破思想桎梏。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地认识国内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关键点上实现技术突破,使技术突破对推动产业链发挥作用。
在多晶硅产业发展中,大的公司都是瞄准改良性西门子法,为什么?因为改良性西门子法是当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主流技术,产品纯度高,质量稳定,目前生产了占总产量76%的多晶硅。这是事实,问题在于,还存在另一方面的道理,那就是改良西门子法还有缺点,并且还很严重。那就是能耗高(高于120度/公斤)、转化率低(只有14%―18%,即1/6)、生产成本高(高于150元/公斤)、取出产品要停炉、生产线体系复杂庞大、投资门槛高、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这些缺点导致了西门子法的多晶硅很难达到对于太阳能级多晶硅低成本低能耗的要求。因此,人们一直想找到一种能够取代改良西门子法的技术,专门用于制造太阳能级多晶硅。国外用载能束冶金法进行了试验,能够达到纯度要求,但是成本仍太高,无法达到低成本要求。虽然有了年产几百吨的中式设备,但是始终没有正式投产。中国一些民营小公司,则采用成本低得多的吹炼冶金法做出了4到5个9的多晶硅,目前,其产品已被国外买去进一步加工提纯。但是,因为设备太简陋,工艺太粗放,造成了产品纯度不均匀,质量不稳定,难以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这种技术其实是化学载能束冶金,如果进一步提高真空度,并利用定向凝固技术,估计每1000吨生产线设备的投资不会超过3亿元,有希望成为未来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低基建投入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的重要方向。
由于能源紧缺,太阳能产品市场持续兴旺,继德国之后西班牙市场迅速后来居上,意大利、葡萄牙紧跟其后,然后是其他西欧国家、日本、韩国、美国、中国,估计到2020年前市场一直都会兴旺。这就使得现有的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电池一直热卖下去。
但是,市场竞争是不会停息的。单晶硅衬底占了单晶硅电池成本的60%,多晶硅衬底则只占电池成本的25%,而非晶硅电池的用硅量则只有晶体硅电池的1/100,这自然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是,非晶硅电池也有缺点,首先,是转化率低,只有6―8%;其次,存在光伏功能衰退的效应,S―W效应,约为20―2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非晶硅电池生产线基础上,发展纳米复合薄膜硅电池生产线。这一发展目标已成为国内外太阳电池产业行业竞争的焦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向开发区领导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发展化学载能束高真空冶金法制备太阳能几多能级多晶硅技术和产业;
2、建立10MW级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并在3―4年内升级为纳米结构薄膜硅太阳电池生产线。
光谷发展应重视网络安全与能源危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简水生
影响到21世纪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最大的因素,就是能源的问题,也就是能源危机。这个能源危机要影响到全世界各个方面,就是我要讲的,这个能源危机和我们的光谷的产业有什么关系?能源危机与网络安全有什么关系?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无所不在了,实际上网络传输靠的是光纤传输,不管是有线也好,无线也好,但是光纤仅仅是传输而已,它没有实现光的交换,所以现在的格局是用光纤的传输,用路由器来交换,那么这个路由器的交换,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可以说是开放式的,其发展速度很快,人们也很欢迎它,因为它很自由,对人类、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我觉得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我的学生就说,现代的网络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很多人可以在上面自由发挥,随心所欲。但是,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如果是人人都可以参加这种开放式的网络,实际上有一场无形的网络战争,谁先下手,谁下手就可以赢,谁把对方的网络搞瘫痪掉了,谁就可以取得优势。所以我认为影响世界光纤通信的主要是这么两个问题:一个是能源问题,一是网络安全问题。我个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网络是安全的,它跟能源有什么关系呢?使用网络就自然而然地节约了能源。光纤通信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真的有这么安全的网络,那么就不用每天挤着公车去上班了。那样可以节省多少汽油呀,所以,我们光纤的实际传输容量是无限的。
光纤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恩惠,光纤卖得很便宜,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的法则在起作用,另一个原因就是技术上它并没有完成这个革命,而且网络不安全,不能够派上主要的用途,也就是说可以在我们的工作上可以让大家随时随地的办公,就像我们的这个会议就可以开成一个虚拟网络的会议。如果能走到这一步,那我们这个光纤通信就可以走向进一步发展的辉煌时代。还为大家提供随时随地的上班条件,甚至远程医疗、远程手术、远程的虚拟会议等等,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交通能源,如果可以节约全国55%的汽油费,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现在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我认为现在我们光纤虽然便宜了,但是光电子器件是非常贵,一个调测器加上微波驱动也是3000-4000美元。那这怎么进入家庭呢?普通人又如何买得起呢,我觉得现在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光电子集成,我觉得这些理论参考是可以的,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最便宜最廉价的因素摆在第一位,让它实用化,进入家庭有些东西小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光纤本身的可见度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赶紧研制出最廉价的光器件,让它进入家庭,从这方面说,光通信是前途无量的,光谷的前途也是无限辉煌的。所以,解决能源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发展光通信的战略因素,也应该成为光谷发展规划参考的重要因素。
应该组筹创新风险基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研究员、光谷首席科学家赵梓森
我建议发展OLED。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人研究有机半导体,1959年的时候我听说了,1959年中国当时还没有晶体管,美国有,可是发展慢了,一直到本世纪末都没有成效,很多大公司都放弃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搞不成的原因是注明稳定性不过关。谁知道,2005年左右OLED被突破了,有的寿命可达到10万小时,即24小时工作,可工作11年,分辨率达到1000000:1。
现在已经可以做11英寸的计算机面板,声称可以做32英寸的,SONY\三星都说将有此产品。OLED所有的指标都超过液晶和等离子,它的厚度很小,它是可以卷曲的,作为它的优点,它自己发光,不需要灯管;耗能大大降低;响应时间小于10ms,调料丰富有利彩色显示,环境污染小。显示器的第一代是CRT,第二代是液晶,第三代是OLED。现在OLED的价钱很高,不过可能大量生产就不会了。其实OLED属于有机半导体,它不仅是做面板,还有其他的东西。它还可以做有机太阳能电池。还可以放在墙上的,有极薄膜晶体管。可以做无线标签,它成本很低,可以剪出来贴,也可以做有机存储器,电子纸,照明发白光,它是平面光源,放在天花板上,它是没有影子的。有设想做两用的,平时作台灯,也可以作计算机显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象。有人说,那天花板的灯可以变成电视机,可睡在床上看电视。
当然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卷,所以有人说,最近有一个美国专家,说他要做一个移动电视的终端,移动电视可以让大家在马路上看奥林匹克,中国2008年已有几个城市可用移动电视。有人建议我们武汉生产这个可放在口袋的移动电视(有点像MP4),我想用OLED可做成一支笔,卷开就是电视。作为我们国家光电子OLED应该是个很重要的方向。
我想重点谈谈自主创新。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是加工国家,不太赚钱。发达国家是创新国家,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倡创新。创新是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东西,不是小改进的创新,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基础研究的利润比较小,有时候你的利润你还得不到,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没有什么利益。应用研究有比较多的经济效益。企业主要是搞应用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当前我们中国创新的重点是可盈利的创新,因此我们党中央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创新需要的条件和环境,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呢?我看主要是人和钱的问题,即什么样的钱,863的钱一般不允许失败的,我们需要的是风险投资。我们有没有风险投资呢?风险投资的来源,美国等发达国家钱的来源就是大企业,就是资本家,可是我们中国企业家个人的投资是比较困难的,中国的大企业家,中小企业和个人力量小,需要国家的扶持。
因此我建议组筹光谷创新风险基金,谁来组筹?这个里面就复杂了,很多人就怕组筹人把东西和钱财都给黑光了,谁来负责。我后来问了一下,他们说,美国12个创新项目,有11个失败,1个成功,让这一个补偿11个。原来国外有专营风险投资的机构,募集了很多的创新基金,以赢补亏,使投资者获利。所以我建议我们政府设立基金制度,让银行出面、政府出面,参与投资的人就会出现。设一个专家委员会对这个基金项目评论好不好,进行顾问咨询。对孵化器,政府还可有减免税收的政策。为了创新,投资者、经营机构、政府共担风险,这是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