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山崩地陷
在救灾一线,记者见到了73岁的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他双目失明,满面尘灰,但精神异乎抖擞。灾难非但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坚韧更刚强。
地震发生时,贾正方正在外地开会,一接到地震的消息他就马上往回赶。途中桥断路毁,他弃车徒步前进,在别人的搀扶下,淌河爬坡,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十多公里。一到村里,他马上把幸存的村民集中起来:“我都回来了,你们不要怕,不要乱!救援部队来之前,我们要先自救!”他带领村党委组织成三个抢险队,陆续将困在山沟内的村民带出。紧接着,他又跟着救援部队走过无路区和山体滑坡区,回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回龙沟救援第一线。跟着他的,有他的儿子和弟媳,以及村里100多位党员。贾正方的弟弟遇难安葬,他的弟媳也没有请假。贾正方说:“地震一发生,我就做了全家总动员和全村党员总动员,村民看到我们这些党员,心里会踏实些。”地震期间,宝山村2000多名幸存者没有一人恐慌出逃,2100多人的村子,4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算起地震的损失,老书记掩饰不住难过:“辛劳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不到一分钟就毁掉了。”不过他又说:“所幸人还在,宝山村的底子还在,只要有人就有希望。”离开宝山村的时候,记者跟老书记合了一张影,照片上他失明的双眼却让我感觉熠熠生辉,满是信念和勇气。临走,贾正方说:“记者同志,天灾我们不能抗拒,但是你放心,既然我们大难不死,就一定能站起来,再过三年,我们就会有一个新宝山,到时候欢迎你再来。”这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说的话一定能实现,他一度将一个连牛鼻绳都买不起、玉米糁糁都吃不饱的穷山沟打造成四川第一个“华西村”,他肯定能再建一个新宝山。
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唯一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救人”!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姐姐和侄儿等15位亲人,但记者自始至终没见他掉一滴眼泪。亲人的离去让这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变得格外沉默、憔悴。连日来机械地救人、救人、救人,使得他的神情显得有些呆滞。他用平和的语气说:“我的儿子很可爱,比我还高。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
唐海、韩志保、郭金全,还有赵海清、王婉民……这些有痛不喊、有苦不说、临危而立的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显出了超人的坚韧意志。在灾区群众眼里,“党员”这两个字就像是一把钢铁制成的保护伞,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总是冲在最前线。
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的人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意味着他们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意味着灾难降临时,他们必定要第一个站出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邱光华,51岁的老党员告别了蓝天,告别了战友,告别了自己心爱的飞机。在家人眼中,他是一个好兄长、好儿子、好爸爸;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温和而低调,从不会为自己争名利的老实人;在战友眼中,他对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似乎与飞机有着千般特殊的情结;而在自己眼中,他就是一名共产党员。
地震发生后,即将满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被迫住进了窝棚。他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在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就是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并不是他不爱家,年迈的父母每次提起他时,总掩不住内心的那份自豪:儿子虽然很忙,却很孝顺,知道体贴老人,总想着让他们过上最好的日子,每年会把他们接到成都过年。
邱光华曾对记者说:“每天晚上,我都担心父母担心得睡不着。但我是一名党员,是周总理招的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遇到困难冲锋在前,是共产党人的职责。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是共产党员的身份,给了他无限的勇气去直面任何困难,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亲人,放弃自己的未来,放弃自己的生命。
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顾建文按说是不用到灾区一线来的,来到这里完全是因为他在后方坐不住。
记者到医院采访的当天,顾建文刚熬了一整夜,为一个被埋了196个小时的幸存者做手术,随后又叫来自己的妻子照料一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四岁孩子。听说记者要去震中采访,一夜未合眼的他又收拾了急救箱一起出发。劝他回去休息,他说:“现在哪有休息的心,我跟你们到灾区去看看,能抢救多少人就抢救多少吧。”
去往灾区途中,记者和他聊了几句。“你肯定是共产党员吧。”“我没说过吧?你怎么知道?”“只看你一眼我就猜到你是共产党员了,党员都冲在最前面。”“党员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老百姓需要咱,就义不容辞。”他淡淡地说。正在这时候,他手机上来了一条信息:一位战士在给老百姓送大米的时候被飞石砸中造成严重骨折。一下子,他就掩不住自己的焦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目的地,他背着急救箱就跑,完全不顾余震和身后滑落的飞石。
共产党员:居安思危临危不乱
能否做到居安思危、临危不乱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共产党员高尚品格的检验。灾难不期而至,党员们要做的就是把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最轻。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6年级2班的教师廖兴华和学生正在四楼补课,我看见廖兴华突然在四楼上闪了一下。我正想冲上楼去,一声巨响,瞬间另一侧的四层楼垮成了一层楼。”“余震还在继续,我在下面喊:有人没?廖兴华丢下一个纸团,上面写着23名学生的名字。几分钟的时间,廖老师飞快写完所有学生的名字,显然他是做好了死的准备。”
这是什邡市蓥华镇中心小学52岁的校长何章明写的惊心动魄的地震日志。他没有写到自己,不过学生们不会忘记大地晃动时,何校长怎样从家中磕磕绊绊跑到学校,用肩膀顶起梯子,及时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不要礼物,何校长就是我最好的礼物。那天我还要去做志愿者,帮助其他受灾的小朋友。”劫后余生的12岁女孩高露眼含热泪说。
至于何章明自己,则把学校652名师生全部无恙归结于表面上看不见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学校3点钟上课,地震发生时教学楼里只有23个人;其次是我们的教学楼抗震能力还行,我赶到的时候四层楼刚刚垮了五分之一,只是楼梯已经塌了,我让大家搭成人梯爬到三楼,再用梯子接引他们下来。”梯子不够长,何章明就用身体顶上去,直到23人一个个踩着他的肩膀平安落地。
听周围的群众说,何章明做校长不久,请了镇里一位老人监督学校的教学楼建筑工程。当时全镇风传老人是因为何章明亲戚的身份才得了这一肥差,结果正是这名老先生,天天带着一把榔头敲打刚砌的墙基,找出许多质量隐患,先后换了好几个建筑公司才完成此楼。
如果说蓥华镇中心小学成为废墟中一片生命绿洲多少出于幸运,那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的及时逃生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是全县中考成绩第一的学校,生源广大。人数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地震发生后,校长叶志平还在绵阳,他疯了似地赶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55岁的他,浑身一软,激动地哭了。
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盖的教学楼,是“豆腐渣”工程,“楼盖好了,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当时,叶志平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别人不敢搬,他只好带头搬。刚搬进去,新楼的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叶校长接任后,靠一次次“化缘”加固实验教育楼,盖楼花了17万元,加固却用了40多万元。在这次地震中,“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老师。”对新建的楼,叶志平的要求更严。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板,他让施工者给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此,大地震中,教学楼的大理石板,没有一块掉下来。
加固之后,叶志平仍然不放心:整个学校的救生通道只有一条,一旦发生火灾之类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从2005年开始,他便组织全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
正是叶校长“牛”一般的执著,赢得了这场抗震救灾战役的胜利。叶校长以他一以贯之的“认真”,挽救了2000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