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使许多人在一瞬间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大量房屋倒塌,部分工农业生产设施瘫痪,基础设施毁损严重。尽快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重获平静的生活是亿万人民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正式出台,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是重建规划的
问:规划涉及的灾区人口、面积大致有多少?如何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
答:灾后重建将首先从灾区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入手,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居住以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快恢复生产,解决就业和收入等问题,使灾区群众有房住、有安全饮用水、有学上、有病能医、听上广播、看上电视。然后,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灾后重建规划范围的最终确定必须以科学评估为依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正会同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对汶川大地震的受灾范围提出综合评估意见,为最终确定灾后重建规划范围提供依据。
问: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在灾后重建中体现?
答:一是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态度编制规划。由于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报和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初步掌握了地震活跃区域的分布和走向,可以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和广泛借鉴国内外经验,这些都是科学进行灾后重建的基础。制定灾后重建规划,要在对地震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评估,科学论证,合理确定规划范围,合理确定重建区域,合理确定建设内容。
二是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这次灾后重建要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要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自然界持续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制定灾后重建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未来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合理确定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合理安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问:怎样做才能使灾后重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答:灾后重建任务艰巨复杂,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仅要安排好人类活动空间,还要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考虑恢复生产,还要考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合理安排经济布局;不仅要体现现代化要求,还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灾后重建不仅是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得到恢复的过程,而且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灾后重建要与工业化城镇化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把适宜开发的区域发展好,把需要保护的区域保护好。
问: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地方为主的原则,又如何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灾后重建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主体是生活工作在灾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因此,要坚持地方为主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信心、振奋精神、互帮互助、生产自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未来生活的美好家园。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对灾区重建都要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
灾后重建主要目标的考虑是: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确保灾区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生产设施得到全面恢复,达到并好于灾前水平。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科学发展的后劲增强,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