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空中管制为救灾提供坚实保障

2008-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喻国英 我有话说

本报成都6月22日电(记者喻国英)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长约240公里、宽约180公里的狭窄空域,在军民航救援飞机近200架、救灾飞行日高峰524架次,是平日飞行量的20多倍等史无前例的复杂局面下,空军航管群体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凭借高超的航空管制指挥艺术,高效的蓝天救援网络

,创造了空中飞机无“危险接近”,甚至无“飞行冲突”的奇迹。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由空军副司令员景文春为主任,总参谋部陆航部、空军司令部、成都军区司令部、成都军区空军和民航西南管理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为副主任的成都地区抗震救灾空中管制委员会迅速成立;同时,依托成都军区空军航空管制中心成立抗震救灾联合管制指挥中心,实行军民航合署办公,统一管制指挥成都地区抗震救灾飞行活动。

为保证空中飞行万无一失,抗震救灾空中管制委员会精心编制蓝天救援网络。他们划设临时飞行管制区,按区域分配任务,分片区、分频率,利用时间差、位置差和高度差等办法缩短放行时间,创造性地开展空中管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救灾飞行率。针对灾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直升机山谷飞行的特点,制定一系列飞行管制、气象保障和飞行安全的规定和措施。航管值班人员严密组织,精心调配,克服直升机山谷内飞行雷达看不见、通信联不上等难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空中求援的各型飞机实施统一指挥。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架起一条条通往灾区的生命线,为抢救灾民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他们开辟一条条空中运输线,使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民手中。

在抗震救灾初期,为全力抢救伤员和被困群众,及时投送救灾物资。对于每一架救援飞行,联合管制指挥中心本着急灾区所急,一切服务灾区的理念,尽最大努力指挥调配,优先安排运送伤员飞机起降,力争多放行一架飞机解救更多人的生命。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联合管制指挥中心全员上岗,开设全部值班席位,面对强烈余震,坚守值班岗位,每人每天在值班席位工作超过19小时。

他们首次实现我军历史上的万人空中大投送,创造了解放军军史和我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新纪录;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天气复杂、航路拥挤、降落场保障能力有限等困难,一天之内完成近百架军民航直升机从沈阳、济南、南京、广州等战区紧急调至灾区的任务,创造我军历史上最大一次直升机长距离、跨多区域、当日完成集结的奇迹。

针对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严重的情况,空中管制委员会专门成立空管小组,建立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开辟空中“绿色通道”,划设绵阳―安县―北川为抢险专用航线,划设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中心,半径30公里,真高600米以下的范围为临时空中限制区,使用空中飞机担负中继和指挥任务,全力保障堰塞湖抢险飞行,确保抢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

截至6月14日,空中管制委员会共组织保障军民航飞行18294架次,其中救灾飞行6714架次;保障专机等任务飞行200余架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