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学院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三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造就高素质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年来,学校除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之外,尤其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1995年,河南财经学院在高校中率先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课,形成了“一课为主、多门渗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课教学体系建设中,学校坚持“四点筛选式”原则,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学校两度代表河南省高校出席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上,并作典型发言。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组织河南省高校党委书记召开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思想政治理论优秀课程,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马列部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先进思想,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四个结合”,即学习理论与树立理想信念相结合、与掌握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关注社会问题相结合、与服务河南经济建设相结合,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以大学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社会调查、企业帮扶、市场营销、支教扫盲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第二课堂”培养人文素质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校大量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还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近三年,共举办各类科技文化活动1602次,参加人数338492人次。自1994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思想学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已经成为提高学校学生参加文化素质的有效载体。
以“三节”为龙头,河南财经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从2000年开始,学校开始建立起与河南省和全国竞赛相衔接的校级“挑战杯”竞赛机制;成功打造“大学生星火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5期。该校毕业生邵丽曾获《当代》文学拉力赛分站冠军、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称号,她写的小说《我的生活质量》获全国文学大赛小说类特等奖,《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学院还专门出台了《河南财经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计划》,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资源环境与科学系学生“绿色小组”科研团队撰写的《郑州市区封闭快速道路系统可行性研究》,获得河南省第五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旅游系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与了南阳市区、平顶山市区、郑州市惠济区、兰考县等市县的旅游规划制订,促进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统计学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完成的调查报告《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西北人口》上发表,《中国人口报》曾头版头条报道此次实践活动。
引导沟通增强身心素质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河南财经学院坚持高水平竞技、大学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互动发展。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各项赛事中11项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1项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3项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单项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2项。学校体育工作被教育部评为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大众健美操推广奖单位。
在重视健身的同时,河南财经学院也重视健心。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构建了心理教育咨询网络,即心理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心理疾病治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2007年周正老师的心理栏目在央视《心理访谈》、湖南卫视的《周正亲子班》等栏目相继开播;学生组织“蓝天心理学会,先后排演了“永不放弃的梦想”、“成长风暴”、“放飞梦想,追逐希望”等心理剧,应邀到许多高校巡回演出,产生了积极影响,获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河南财经学院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本着“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的思路,引导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使学生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河南省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