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表格,这是作家、艺术家在深入汶川地震灾区采访后新创作的作品目录,共计178个。
5月25日至6月3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组织了5支文艺小分队,分赴四川、甘肃、陕西等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体验生活,构思创作作品。
5支小分队、10天体验
在艰难中接受大爱的洗礼
透过泪水看见的大山小溪,白云轻轻飘荡依然美丽。是谁静静缝合了裂开的大地?一排排帐篷生长在这里。……多了帐篷的大地,爱和爱都连在一起,就像另一个春天,谁也不可能把它忘记。
――歌曲《多了帐篷的大地》(唐跃生词、方石曲)
5月25日四川青川县发生了6.4级余震,这是“5・12”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的最大余震。当时正在绵阳一中采访的广电总局小分队在当天的日志上记录下:“16点27分即将离开时,发生了6.4级强烈的余震,教学楼上的‘地震检测器’摆动十分明显。”陕西宝鸡市也震感强烈,一些楼房出现较大的晃动。而此时赴陕西灾区采访的中国文联小分队刚到宝鸡还不到10分钟。这个“下马威”让所有小分队的队员领略了大地震的威力,却未能阻止他们深入灾区的信念。
一路上,食、宿、行都很难。吃:面包、方便面当家,能吃上热米饭那是幸福;住:在灾区帐篷是一种待遇,文艺家们或是自备帐篷,或是自己解决住处,坚决不与当地争帐篷;行:灾区多为山区,山路一边是随时可能崩塌的山体和飞石,一边是百尺悬崖,险象环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采访,心里难免害怕,但文艺家们并未退缩。他们翻山越岭,坚持深入重灾区,与灾区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地交流、采访,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照片和采访录音。
10天的体验采访,每位文艺家的灵魂都受到空前的震撼,他们说:“在这里,每个人的心灵都经历了一次净化。这将使我们的艺术和生活变得更加干净,也更加坚强。”
回顾在灾区的采访,作曲家刘锡津说:“在那里,我心常激动,热泪总欲流。灾难改变了人们的常规思维,离了婚的夫妇,在地震后准备复婚;打官司的仇人,因为灾难和好如初……中国人的心被净化了,中国人在世界面前有了新的亮相,中国的声音在世界面前变得很响亮。”
词作家刘麟感叹:“艺术来源于生活,不亲临灾区一线是无法获得最真切的感受的。采访之初,在倒塌的学校、医院、村舍,心里总是布满阴霾,直到在彭州市看到在地震中依然屹立的中学校舍,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时,心里的云雾才被拨开。几天来,从震撼、悲痛到感动,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净化。”
各小分队文艺家与灾区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患难,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的精神,也受到当地人民的好评,赢得了他们的尊敬。这一点,分赴陕西和甘肃灾区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小分队感受更为强烈。当地百姓听说文艺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派来灾区采访的,非常激动,他们对艺术家们说:“感谢党中央、国务院,感谢全国人民惦记着我们。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就有希望。”
在感动中见证重建的勇气
倒下的只是砖瓦,立起来的是勇气的增加。天佑中华,我们什么都不怕,我们用爱,重建我们的家。
――歌曲《天佑中华》(化方词、李洋曲)
女作家金仁顺感慨地说:“来到灾区,原本是想鼓励灾区人民,要勇敢坚强;结果却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在灾难面前什么是勇敢和坚强。”在四川安县,山村里民房几乎完全成了废墟。村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表现得却异常镇定,没有怨天尤人。他们默默地收割晾晒成熟的庄稼,把从废墟中能挑拣出来的建筑材料码放好,以便重建家园时使用。
陕西境内的清流河村村民全部集中安置在一片空地上,大约几百人。中国文联小分队的艺术家到达这里时,村民们正在烧火做饭,孩子们围着他们,一片欢笑声。这笑声让艺术家们感动,他们说:“灾难中的笑声是最动人的笑声。”
作曲家艾立群回忆道:“北川中学有位女老师,谈到地震时始终面带微笑。作为独生女,她在地震中失去了至爱的父母双亲。说及此,她潸然落泪但依然笑面相对。她说,为了学生,要把这些痛苦永远深深藏在心里,不想再伤害孩子们的心。这让我们肃然起敬和感动。”
让文艺家们难忘的,还有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境界,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士兵,年龄虽小,却勇敢地承担起拯救群众、战胜灾难的重任。他们的质朴坚毅令人感动。作家黄亚洲说:“他们在大灾突然降临时的那种‘舍我其谁’的情怀让人感动,而我更为入伍才六个月的‘新兵蛋子’在几分钟之后就获得的那种坚强和成熟所感动,从‘新兵’到‘老兵’的过程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格外迅速。”
作曲家方石在日记里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眼前就是因这次地震而‘出名’的109隧道。……(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正在悬崖峭壁上冒着生命危险紧张作业的施工人员。他们在打眼、装置护网以稳固山体,稍有不慎,绝对粉身碎骨。一根根铁索悬在半空,像一条条悬着的生命,不停地晃荡、晃荡。我用DV拉近距离,想看清他们的脸,但太远了,做不到。镜头里只看见一点一点的黄色工装,好像战地黄花一样满山遍野地开放着。一股大无畏的英雄豪气升腾在109隧道,升腾在峡谷两岸,也升腾在我们的心间。”
在震撼中迸发创作的激情
风牵动我的目光,雨抹去我的泪滴,还是那片沉寂的废墟,努力地站起一面红旗。……起来,起来,起来!这是一面成长的红旗,带着我的家园一同崛起,长出了希望,长出了生机,拥抱蓝天,亲吻大地。
――歌曲《废墟上的旗帜》(宋小明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勇敢坚强、不畏艰难的灾区人民,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伟大实践,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面对灾难,教师、基层干部群众、子弟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激发着文艺家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艺术使命感。文艺家们捕捉动人的瞬间,挖掘独特的题材,用笔记录英雄的壮举,用歌祈福祖国的安宁,用心感谢人民的恩泽,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抗震救灾典型事迹的精品力作。
作家燕燕说:“记录民族心灵史、情感史是作家艺术家的责任,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文艺的形式来歌颂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总政歌舞团的词作家任毅说:“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军队的身影,哪里就应该有军队文艺工作者的声音。当我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士虽然满脸疲惫和汗水,依然士气高昂、口号嘹亮地投入战斗,心中就涌起一股为战友而歌的创作冲动。”
看看手里的这份作品目录吧,178个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歌曲、舞蹈、交响乐、快板、小品、相声、美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文艺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2008年初夏的心灵历程。
在每天满负荷的奔波采访后,作家们在帐篷里,在余震中,在灯光下,饱含激情地创作。军旅作家柳建伟在采访陆航团后,连夜写了反映该团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中国,请记住这样一个陆航团》,还构思了电影文学剧本《惊天动地》。为了搞好这部电影的创作,在小分队体验生活结束后,他继续留在灾区深入采访。目前,八一电影制片厂已列出该片创作拍摄的时间表,计划8月中旬在四川开机,年底出片。由刘麟、宋小明作词、关峡作曲的交响合唱《大地安魂曲》已完成;集体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战汶川》、诗集《感天动地――汶川地震诗歌记忆》已出版;《心系汶川美术作品特展》6月20日开展;电影《汶川》、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电视电影《前方后方》均已开机,话剧《钟声响起》正在紧张排练,7月1日公演。另有80余首歌曲、10余首诗歌、近30部报告文学,以及散文、小说、戏曲、小品、曲艺等已创作完成,同时,还有不少作品正在创作过程中。
“这次灾区之行写了好几首新歌,与其说这是我的创作,还不如说是抗震救灾的斗争生活所给予,它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我期待着一支支旋律从心里流出,从内心爆发。我相信那会是我心灵的一次次歌唱。”作曲家方石道出了所有赴灾区体验采访文艺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