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将行业新技术的认证引入教学计划。目前,每届学生100%地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证书。强化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固化实训要求。毕业设计选题,一是注重应用性,设计题目大多选自企业的实际课题;二是注重学科的融合性,将计算机与其他工程学科相结合;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突出新技术的应用、完整的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对于选择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双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在校内确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在企业聘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根据企业要求,答辩可设在企业,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当评委。学院不仅将学生们分期分批地派往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在校内实训基地引进IBM、Microsoft、日本瑞萨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的实际设计案例及相关先进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设计与实现中进行能力的培养。
截至2007年11月,已有50%的本科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在企业实训的毕业生中,有30%-40%的毕业生直接在该企业就业,尤其是2007届在IBM(大连)实习的97名学生,87人就业在本公司。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创建了创新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年提供专项基金,专供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创新实践中心设有数学建模组、游戏开发组、软件开发组、嵌入式研发组和外语学习组等,学生参加的活动、竞赛等均可记入学分。
以创新教学管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是重要保证。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毕业设计管理等规定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贯穿学生培养管理的全过程,将规范管理和柔性管理、服务和教育管理、学校管理和企业指导相结合。
如凡是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学院要求实习前由企业、学生、学院签订三方协议;实习中由企业安排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和毕业设计;实习结束企业开具实习鉴定意见,并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总结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如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自己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可以申请将学院选修课与企业培训课程进行学分置换。
另外,学院还通过建立教学质量奖惩和约束机制、实行小学期制度、成立了学生学习咨询服务中心、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措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来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莘莘学子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000余人次学生参加创新中心的活动并参加相应大赛,获专利、科研奖项230余项。如2006年,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国际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二、三等奖,全国高教杯数学建模比赛全国一等奖,第3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优胜奖;2007年,国际数模竞赛国际二、三等奖,ACM/ICPC中国・东北地区首届程序设计大赛东北地区赛一等奖,2008年,国际数模竞赛国际一等奖4项等等。
学院也赢得企业、政府的肯定与经费支持,大多数本科生基本在大四实习还未结束,就被实习单位直接留用。软件工程专业和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得到160万元的建设经费。近几年学院共得到大连市软件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资金170万元,赢得国际知名企业人才培养基金的专项支持66万元(IBM合作项目16万,瑞萨资助项目15万,Intel资助项目4万,Microsoft资助项目5万,花旗软件资助项目26万)。
正如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院士在2007年6月到软件学院参观访问时所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人们相信,借着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东风,将会有更多软件行业的精英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走出,成为各企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