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和“国际化”,是当下许多高校难以抑制的办学冲动。应该说,这样的努力方向是与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是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相适应的。但究竟怎样才能“与国际接轨”?高校的“国际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地方普通高校到底该不该、能不能将“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是首批通过教育部复核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院长柏群教授结合过去八年的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回答了记者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
国际化需要的是思路而不是身份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这是社会共识。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社会对地方普通高校与国际接轨的尝试总是持怀疑态度,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肯定免不了被贴上“头脑发热”的标签。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经济国际化了,整个世界都变成“地球村”了,高等教育应不应该适应国际化的大趋势?当然需要。那么是不是少数国内知名的高校与国际接轨了,就表明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了?显然不是。在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数量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3%,学生人数约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85%,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必须基于地方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也少不了地方普通高校的参与。
近年来,不少地方普通高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与外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有正确的办学思路,不管有没有重点大学的身份,都能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新路来。
“国际化人才”需要重新界定
否定高校以“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往往出于对“国际化人才”片面的认识。我们一提“国际化人才”,就想到硅谷里的IT精英、华尔街的金融领袖,再不济起码也得是一身本领的“海归”博士。这些人毫无疑问是国际化人才,但绝不是只有这些人才算“国际化人才”。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已不再仅限于高层次和一些尖端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能力需要也会因为我们的交流领域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时我们可能只是需要运用外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有时需要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熟练运用外语,有时则要求各方面都具备高度的国际化,像涉外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等。
需求层次的多样性为地方普通高校提供了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空间。成立于2000年8月的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就是一所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们八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普通高校也能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能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0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学院又首批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复核,2008年《打造中法高校合作精品项目,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们认为能够获得这些奖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确实认真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人才本身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我们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能够适应新的需要。
提供让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国际优质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让更多学生接受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优质教育,将成为中国普通家庭能够负担的教育消费或者教育投资的选择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有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两种形式,机构又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两类。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类似于大学里的一所学院。
普通高校成立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我们采取了“双校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国内学习,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学习。
“双校园”模式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学生家庭能够承受得起在国外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留学在过去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首先是无法承担在国外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其次是在国外大学的学习能力问题。虽然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能获得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自行解决学习费用问题。
在发达国家,国际交换学生有一套成熟的模式。由于发达国家间人均收入水平和教育质量趋向平衡,所以费用问题一般不会成为交换学生的主要障碍。但国内高校开展国际交换学生项目,目前仍然受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不强的制约。有支付能力的学生,往往又受到外语能力水平,特别是使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能力的限制。而且学生事先没有接受有计划的训练便参加交换项目,准备不充分也影响了留学效果。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多数学生,尤其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的学生还不能更多地从国际交换学生项目中受益。
“双校园”培养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普通家庭能够负担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二是学生到国外学习前已经在外语能力和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两个方面接受了系统训练,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三是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规模会明显高于国际交换学生项目,受益学生群体比较大;四是办学模式有利于中外双方开展师资培训与交流、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利用中外双方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了实质性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不能只顾傍名校
合作办学要努力实现真正的强强联手,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通过合作办学促进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如果只顾傍名校,就可能沦为出租办学场地的“地主”,或者是帮着打杂的“小工”,达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真正目的。
与我们合作的布尔戈尼大学(也称勃艮第大学)、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阿克斯-马赛第二大学、卢密耶-里昂第二大学,都是法国知名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但我们选择他们作为合作伙伴,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名气,而是因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都是这几所大学的优势学科,重庆工商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所以我们合作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管理大类专业能够真正实现强强联手。
刚开始合作办学还是有矛盾的,有时冲突还很尖锐。比如有的外教坚持每门课只有一次考试机会,认为补考对已经通过正式考试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坚决拒绝让学生补考。我们给外教解释,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的计分方式不一样。法国高校是算几门课的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及格就全部算及格,中国高校是每门功课单独计成绩,只要不及格,其他课目考分再高也帮不上忙。外教还是不让步,我们又给他讲,你们最讲平等,最讲博爱,为什么这位学生进了我们的课堂,就不能公平地享受学校考试政策提供给所有学生的补考机会呢?如果还讲不通,我们就让所有的外教一起讨论,然后让他们自己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有一次讲授法国文学的外教,要求中国教师只能给他做辅助工作,不允许自己另选教材搞语言强化训练,我们也让外教自己表决。结果只有他一人赞成自己的观点,他也只好同意接纳中教的做法。
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合作的基础也更加平等了。刚开始,由法国高校单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法方单独选拔学生;现在是中法双方共同设计、双方共同选拔学生。我们的合作也由前期中方针对法方,单方面的教学接轨,逐步实现了合作内容上的双向交流。在教学活动上,我们与法国合作大学就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研活动、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平等的协商和沟通,既吸纳了法国大学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内容,又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学生和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自有优势。比如,外教在学期结束后,通常乐于对每一个学生给出有关学习情况的简短评价,我们吸收这一做法,向所有小班教学的老师进行推广;我们建立了学生的学期淘汰制度,主要参考了法国大学的分级淘汰制度,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但是与法国大学不同的是:学院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淘汰而不是每年一次;淘汰的学生原则上必须退出中法合作项目回到原录取专业学习,而法国大学一般都可以留级继续学习。学期淘汰制度得到了法国合作大学的赞赏和支持,对教学质量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我们还于2007年成立了“重庆工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个中心首次获得了1项省部级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重大项目,每项课题均有法国合作大学项目负责人或教师参与研究,初步实现了科研上的合作交流。
既然是中外合作办学,就要构建双向合作平台
在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中方只是纯粹的教育服务的需求者或接受方。这可能与我们当时自身的发展程度有关,因此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大幅提升,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培养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到中国求学已经成为外国学生新的选择,构建让中外学生都能受益的双向合作办学的平台成为必然。
当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主动提出选送留学生到我们学院来学习时,我们立刻抓住这一机遇,将自己由合作办学中单纯的需求者,逐步发展为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
2007年秋季首批法国马赛二大高等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来到我们学院,开始了中国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课程的学习。法国大学完全承认留学生在中国期间获得的课程与学分,为合作办学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用法语或英语讲授全部专业课程,承担起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由此,我们实现了从单向的选送中国学生赴法国留学,到双向学生互派的转变。法国留学生研究生项目赢得了法国合作大学的信任和支持,学院的教学水平也通过互派学生而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我们还倡导法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对互学互助,积极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增强了中法双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领域与深度。
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入学前,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学过法语,但进入法国大学后是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学习条件、考试要求与法国学生完全一样,所以在国内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法语,还要使他们能够用法语学习多门经管专业的基础课程。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已经完全做到了。
一般而言,国内四年制法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法语水平考试(简称TEF考试),能够获得400分以上。我们参加中法高校合作项目的学生,2005年平均分是305分,2006年平均分是337分,2007年平均分是423分,2008年平均分达到了507分,被法国合作大学的录取率平均保持在90%左右。这说明我们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能够使学生的法语应用能力接近了国内法语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水平。
2002年,我们的第一批学生赴法学习。从2002年到2004年,有82%的同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其中36%的同学获得了硕士学位,43%的同学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还有2位同学在布尔戈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85%的学生已经获得了学士学位。熊平同学在布尔戈尼大学有230人参加的2007年会计考试中以17.5分(总分为20分)超过所有法国学生获得第一名,布尔戈尼大学为此专门给我们发函表示祝贺。
我认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四条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双方共同制定和完善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一方面努力提升学生法语应用能力,语言课时占总课时的平均比例为58.2%;另一方面实现从法语语言学习向专业课程学习上的平稳过渡和提升。并且按照“三阶段”教学模式,确定了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第一阶段是强化法语语言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语言与专业的衔接阶段;第三阶段是巩固法语语言水平,提升专业能力的阶段。在第三阶段引入法国合作大学教师讲授专业课程。“三阶段”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从语言学习向专业学习的过渡。
二是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课程。2005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大中法高校合作项目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基础法语》现在已经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为配合《基础法语》教学,我们还专门开设了相同进度的《法语实践》,由专任教师负责配合《基础法语》进度,集中训练学生的口语、听力等应用能力。
三是支持教师自编教材、教参资料。我们支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自编教材、教参资料,特别是适合强化法语学习特点的自编教材和专业教学参考书,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四是全面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中法高校合作项目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双语授课率为100%,而且授课教师全部是取得法国硕士以上学位的留法归国人员。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与线性基础》、《概率统计学》、《描述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流派与思潮》、《会计学》、《法国公法》、《法国私法》等。用双语讲授如此专业的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合理配置中外教师资源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一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后来又如大浪淘沙,不少项目面临招生萎缩,个别项目或机构销声匿迹。实践告诉我们,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避免短视行为。一定要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中外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和配置,而不要单纯地强调外教为主还是中教为主。
我们在中外教的配置上就经历了从“外教为主、中教为辅”向“中外教合理配置、法国合作大学教师为补充”的转变。因为我们发现在使用外教上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外教流动性较大,一般工作一年、两年后会离开,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外教讲授部分课程的效果比较好,比如法语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等,但讲授有的课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法语语法、法国法律、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三是合作大学短期外教介入专业课程时机不宜过早,应当在第三阶段的后期。当然,后两个问题主要是受到学生的法语水平的影响。
为此,我们积极引进留法归国人员担任主要课程教师,同时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前往法国合作大学学习语言和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基本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
教学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在内部保障方面,我们成立了合作双方参加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并围绕各个教学环节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还建立了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从外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实效。法国里昂二大经管学院院长曾告诉我,以前他们学院也接收过中介机构推荐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法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难以完成学业,所以他们这个一半以上学生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院曾一度明确停止招收中国留学生。得知我们有合作办学意向后,他们还专门通过图卢兹一大、马赛二大调查了解我院的办学水平与情况,核实后才与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也使我们赢得了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我们虽然只是地方普通院校下属的学院,但最近三年录取的新生中超过重点本科分数线的人数比例却不断上升,去年接近了五分之一。申请进入合作项目学习的学生本来就是被重庆工商大学录取的学生,要进我们这里还要经过一道面试关,这道关淘汰的比例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去年已经超过了一半,因为我们办学规模的适度扩大根本赶不上申请人数的增加。
西部高校开放式办学的试验田
我们是重庆工商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对我们有很清楚的定位: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尤其是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学校探索出一条开放式办学的国际化道路来。
只要仔细了解一下重庆工商大学当时面临的发展环境,就知道学校这样定位并不是头脑发热。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是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他说,重庆工商大学是地处西部的地方普通高校,在发展上无法像重点高校和东部高校那样得到政策和资金方面的重点扶持;而作为一所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普通高校,我们在就业市场上又越来越多地受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挑战和冲击。这种“腹背受敌”的外部环境,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跟这些学校相比,我们不仅缺钱、缺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更缺优秀的师资。所以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守着老摊子,那样必然会越来越被边缘化;要么通过开放式办学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商业人才”,也与我国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这样的定位让我们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国内普通高校的设备、师资和长期积累的办学经验,将其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对我们中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也使重庆工商大学成为国内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较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后来又与荷兰国际教科文基金会共同创办了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将课堂延伸到了这些国际一流高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这一做法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肯定。
我们早期赴法学习的学生,现在已经陆续取得学位并回国就业。从他们的就业岗位来看,既有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有中国五百强企业,还有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部门、文化单位。他们就业岗位的多样性,也再次说明我们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多层次的需求。
形势需要合作办学创新与发展
我们八年的合作办学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以来是创新发展阶段,此前是积极探索阶段。
经过第一个阶段,我们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认识到中外双方教学的接轨是顺利实施这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并通过各种教学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在2004年获得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但在这一阶段,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如何优化中外教师队伍结构?如何构建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自我保障体系?如何从单向的外国文化的引进、吸收逐步转为中外文化双向的交流和融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2005年开始新一轮创新,加大有关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力度,着力提高学生的法语应用能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还与法国合作高校之间逐步向双向的文化交流方向发展,并依托高质量的合作项目不断拓展中法高校的合作空间。目前,我们正在共同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
合作办学中积累的经验,正在对其他院系和学科的培养模式和思路产生影响,并且直接促进了我院法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是观念上的借鉴。我们在中法高校合作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来的“强化教学、分段安排”的特点,为法语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观念上的借鉴;我们法语本科专业授课的教师大多是留法归国人员或外籍教师,他们所具有的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令学生耳濡目染,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二是师资上的帮助。我们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多数教师除完成项目的授课任务之外,也担任着法语本科专业的授课。三是方法上的参考。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借鉴我们的培养办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四是氛围营造。目前,我们共有200多学生在中法高校合作项目中学习,有90多名法语专业学生,有近500名学生第二外语选择了法语,加上30多名法语教师和法国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法语的氛围。学生还组成了国际交流志愿者小组参与我们的外事活动,在会议接待、现场翻译、外出参观等活动中经受锻炼与提高。今年3月,法国驻成都领事馆举办有多所西南地区高校参加的“法国戏剧比赛”,法语本科专业2006级的学生张原宁就荣获了第三名。
此前的成绩,也为我们赢得了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机会。2007年以来,已经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十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来学校与我院就开展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沟通。我们将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更好地整合国内外资源,有选择地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定于今年秋季开办中国加拿大双学士项目。我们还将结合重庆建设内陆开放城市的需要,适当增加项目种类、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积极实施外国留学生和短期交换生项目,不断提高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赴法看望在马赛二大学习的学生
中外教师共同面试学生
中外教师联系会每月举行
学院综合楼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