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内将建百万安置房
大地震后,数百万失去家园的灾区群众安置得怎样?记者在地震灾区看到:
6月22日,在安县花?镇由北京市援建的京安小区板房内,来自重灾区茶坪乡的居民们已过上稳定的生活:一些妇女在有说有笑地淘米洗衣,另一些妇女则安静地学习给电子元件
6月23日,由安徽省援建的皖川学校内,伴随着一曲《爱的奉献》,12.1万平方米的板房正式移交都江堰市。7万名学生在板房学校中复课,琅琅读书声正慢慢驱散地震灾害的阴霾。
6月24日,通往北川的路上,一辆辆满载板房板架的大卡车在山路上颠簸,北川中学旁的工地上由山东省济南市援建的板房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电钻声、挖掘声、填土声此起彼伏。
此外,从阿坝州的山坳中,到汉旺镇的广场上;从绵阳的城边空地,到都江堰的城市公园内,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板房破土而出,成为灾区一道道崭新的风景线。每个板房小区都配套建设有集中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还优先考虑了学校、医疗诊所等配套设施,能满足灾区群众过渡生活的基本要求。
瞬间地震,山崩地裂,熟悉的家园毁于一旦。从山区转移出来的群众无家可归;城镇内的房屋大多成危房,居民们有家难回。抗震救灾初期,一个个蓝色的帐篷,是为灾区群众遮风挡雨的紧急居所;抗震救灾后期,一排排整齐的板房,是灾区群众稳定生活的过渡安置房。目前,灾区最紧迫的任务和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在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之前,解决灾区群众过渡性安置住房。国务院决定,用三个月时间在地震重灾区建成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据四川省建设厅介绍,经过各地援建者一个月的奋力拼搏,由19个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负责对口援建四川省重灾区的过渡安置房建设,目前已完成30万套,超额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十万建设者情系地震灾区
抗震救灾初期,十万救援士兵集结灾区,争分夺秒抢救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感天动地、可歌可泣;抗震救灾新阶段,十万建筑大军集结灾区,争分夺秒地抢修板房安置受灾群众,同样不畏困难、气壮山河。
灾区群众的需求就是命令,为了让灾区群众尽早从帐篷搬到活动板房,各地建设者们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创造了一个个建设奇迹:
“忘不了灾区孩子期待复课的眼神”,北京市建设者三天完成了1200平方米的江油市实验学校板房。
高考临近,提供临时高考用房的任务迫在眉睫。天津市主动承担任务,七天完成德阳市760余间高考用房的建设,在关键时刻保证了2万名的考生安全应考。
河南省洛阳市建设者五天建成一座板房医院,使安县桑枣镇中心医院有了30间病房和35间医务室,能为周围4万名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工作。
为了这种速度,各省市是前后方总动员:后方企业开足马力快速生产、途中马不停蹄加紧运输,前方工人夜以继日抢修安装。为了这种速度,建设者们顶烈日酷暑,战狂风暴雨,冒余震和堰塞湖惊扰,吃苦耐劳、不分昼夜、不问报酬。
尽管各地的建设者们对灾区建设作了大量思想准备,但来到灾区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了:山河再造、成千上万的灾区群众需要安置。原定由四川省作好土地平整工作后,各省市才开始建设,但几乎每个省市的援建者飞速赶到四川灾区后,都迫不及待地铺开工作,不等不靠,主动承担起土地平整工作,力争以最快速度完成板房建设。
不仅要“快”,而且还要“质”,还要让灾区群众生活方便、舒适。各省市还为板房添加了一些配套生活设施,大到太阳能淋浴器和路灯,小到卫生纸和牙膏。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细节也能看出这些建设者的爱心和真心:为适应北川羌族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怀念,每座板房上都贴有羌锈、羌族图腾等标识;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板房上贴有可爱的卡通图案。一些板房小区内,还建有无障碍设施和康复房,有的甚至还有电视房和儿童图书室。
在灾区,建设者们大都只能以方便面充饥;白天挥汗如雨地抢工生产;晚上还有蚊虫的叮咬,不适应四川潮湿的水土,一些北方建设者身染湿疹、癣疮,帐篷内被褥又连日阴湿不干,建设者们夜夜难寐。再加上连日暴雨后,房顶异常湿滑,上百名安装工人从房顶滑落摔伤。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抢建板房,建设者们瘦了、黑了、累了,但为了灾区人民能尽早入住舒适的临时家园,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值得。”
19省市高效协调跨区建设
上千公里外远距离、大规模调集物资;19个省市高效协调跨区建设;天南海北的十万建设者工作驰援四川;一个月内超额完成五万平方米的板房建设任务……
一座座板房,一个个数字,展现了新时期建设者于危难之处显身手的风采,体现了国家的高效动员力量,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一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到各建设厅,紧密配合,统筹协调,团结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推进活动板房建设。国务院在第一时间发布通知,对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短短几天时间中,就组织规划、生产、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家完成了“5・12”地震救灾过渡安置规划导则,使板房建设有章可循。
全国各援建省市接到援建任务后,一两天内,就派出由党委、政府领导牵头、建设等部门组成的援建指挥部迅速赶到四川省对口受援市(县)的现场,协调援建工作,竭尽全力,加快推进过渡安置房建设。一些城市的建设厅领导跟着支援队伍赶到建设第一线,立即转职成“项目经理”,在无水无电的灾区一待就是一个月。
板房的安装虽然简单,但配套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生产安装现场,除了参与当地救灾的部队的支援外,各级建设、土地、经济、交通、水利、电力、电讯、消防、环保、卫生、气象和公安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分工,做好过渡安置房建设的规划选址、供地与场平、建材物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讯、消防、环保、卫生、防雷电和治安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保障工作。
板房虽然只是临时家园,但对其建设规范却没有丝毫的放松。各省对口援建单位与四川当地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做好规划选址、场平和基础设施配套标准等工作,按照因地制宜、节约土地和资源、节省成本的原则,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城乡废弃、空旷地以及城镇现有广场、操场、空地和公园等场所,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田,确需占用农田的,也考虑了将来复耕的长远要求。
人在,希望就在,有了这饱含各地人民深情的临时家园,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会更足。正如灾区的一幅标语所言:“美景依旧在,沧桑后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