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6月25日,华南师范大学共派出4批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赴四川地震灾区,对受灾同胞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华南师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得到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云和国际红十字会会长托罗的好评。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文轩教授,了解华南师大选派志愿者背后的故事。
记者: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当天,华南师大副校长莫雷教授带领第一批31名心理专家和研究生组成的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直抵成都,这批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从接到通知到启程不过24小时,学校是如何做到迅速反应的?
杨文轩:这得益于学校师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就已经敏感地察觉到灾区需要心理干预,他们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搜集心理干预的相关资料,一方面向组织主动请缨,赴川进行心理援助。
5月20日,志愿队员们抵达成都后,队伍拆分为3个小组奔赴成都市锦江区、都江堰市幸福镇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心理救助工作。之后,华南师大又派出了3批心理辅导志愿队继续接棒赴川。
记者:有效的心理救援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华南师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如何巩固救助过的群众的心理健康?
杨文轩:一次性的心理辅导无异于做秀。要为每一位受助者建立档案,至少持续半年,定期回访跟踪。灾区心理援助各路人马来去匆匆,“接棒”心理援助人员如果不清楚援助对象情况,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在成都市妇联的帮助下,学校与四川师范大学在都江堰“定点包片”设立两个固定的心理援助站,签订了3年的服务协议,进行长期的援助工作。
记者:华南师大的心理援助效果如何?
杨文轩:第一批心理服务志愿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先后深入成都、都江堰、绵竹等灾区,服务灾民约达1300多人次,进行个体心理辅导216人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95人次,还为灾民安置区的200来名受灾群众进行辅导。第二批志愿者对都江堰幸福家园里的85%家庭进行过心理援助。第三批志愿者为1200多名受群众进行辅导,重点排查了20多名重点对象。前面3批志愿者一共对3000多名群众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心理辅导。
在都江堰医院,一位女护士无法接受她的同事罹难的事实,每天都会走进废墟和遇难同事“讲话”。我们的一位志愿者天天陪着她折纸花,倾听她的诉说,经过一周时间,女护士基本走出了失去同事的阴影。志愿者的驻地帐篷也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少儿活动中心”。每天上午上班前,一大群孩子会早早地在工作站帐篷前等候志愿者的到来;每到下午下班时,都会有一群小朋友拉着志愿者的手依依不舍地问:“哥哥、姐姐,明天你们还来吗?”
记者:华南师大能向灾区源源不断选派志愿者,除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外,关键因素是什么?
杨文轩:华南师大的心理学学科具有强大的学科优势,这是学校能够不断选派心理服务志愿队赴川开展援助工作的关键因素。华南师大的心理学科是我国80年代初最早创立的5个心理学系之一,1984年获批教育心理学博士点,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今年还被批准为“国家级理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心理学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莫雷教授,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等。在2005~2007年间,心理学学科在科研项目方面,就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项目。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一等奖。仅2005~2007年间就在国际权威SCI、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连续3年居于全国高校首位。
所以,凭着学校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对灾区的心理援助能够做到组队迅速,队伍专业素质高,从而有条件建立长期的心理援助机制。考虑到心理援助的艰巨性,学校选派的志愿者,一是继续参与一线心理援助活动,二是成立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中心,为当地救援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