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一盘棋 家园众手建

2008-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耿建扩 朱伟光 我有话说

“5・12”汶川大地震使灾区人民原本和谐美丽的家园毁于一旦。在灾难面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奏响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最强音。在四面八方驰援灾区的紧急时刻,在同心协力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对口支援”这一重大决策通过“有力、有序、有效”的统筹,把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条奔涌的大川,滋润着饱受

创伤的土地;用13亿双坚强的臂膀拨开阴霾,为灾区撑起一片艳阳天。

守望相助凝聚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灾区人民用顽强的意志诠释生命的力量,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忍品格。灾难也让血浓于水的同胞感受到十指连心的痛楚,无数拳拳爱心跨千山渡万水,汇聚到遭遇灾难的地震灾区。

守望相助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每一次重大灾害,都会锻造并升华着这种民族精神,让亿万人民的心贴得更近,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各地第一时间展开声势浩大的赈灾活动,普通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献热血、当义工,谱写了一曲曲同舟共济渡难关、众志成城抗灾害的感人乐章。

5月22日,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对口支援重灾县的省市,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解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协助灾区恢复重建。帮灾区之所需,解灾区之所难,全国各地随即开展行动。

接到为四川崇州援建安置房任务后,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对口援建安置房数量只能多不能少、质量只能好不能差、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各级党政部门紧急部署,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全省万余名援建大军,深怀感恩之心、手足之情,不讲条件,不提困难,日夜奋战。截至6月15日,共建设过渡安置房18226套,提前10天超额完成第一期1.5万套的建设任务。

大震刚过,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活动板房,湖北省上下紧急动员起来。襄樊市5000名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宜昌市在电视台紧急插播招工广告,招收有缝纫技术的青年志愿者;原本没有专门生产厂家的荆门市立即安排钢构厂、制衣厂迅速转产。结果湖北省在完成支援汉源县2万多顶帐篷和1.4万平方米过渡性安置房的基础上,主动增加援助4万套活动房。

天津市对口支援四川茂县和甘肃省甘南州,在原定支援灾区8万套活动板房的基础上又增加3万套,而且包生产、包运输、包安装;保质量、保数量、保进度。

黑龙江省举全省之力全面完成对口支援任务,规范捐赠款物的使用,确保每一元钱、每一件物品都用到灾区人民身上;河南人民铆足了劲儿,争分夺秒要在3个月内为江油灾区生产安装9万套过渡安置房……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7月1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截至6月30日,地震灾区已安装过渡安置房388300套。

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各部委和人民团体也纷纷部署对口支援工作。一支支抢险突击队、医疗救护队、工程施工队、物资运输队汇成爱的洪流从四面八方向灾区奔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大地震,让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感受到了一种撼动人心的精神。对口支援重灾区的省市,也再次彰显社会主义大家庭友爱互助的强大凝聚力,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支持。

统筹全局彰显制度优势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面前,党中央沉着应对,统揽全局、紧急动员,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

6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办公厅随即印发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要求东部和中部地区共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在救灾工作方式由应急抢险过渡到以恢复重建为内容的常态工作形势下,对口支援成为一场牵动全国的合力战、持久战、攻坚战,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得到集中体现。中央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奔腾!

北京市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议,成立支援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对口支援工作。北京提出要发挥首都医疗、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灾区人民提供有力支持,使各项救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决定将全市党政机关行政经费一律压缩10%,全部用于支援灾区重建。北京支援地震灾区工作队迅速抵达四川什邡市和甘肃陇南市,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对灾区重伤人员救治、公共卫生防疫和救灾物资支持、设立商业网点等工作,同时开展援助需求调研,为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做准备。6月17日,北京市首个援建项目――什邡市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竣工揭牌,这也是什邡市灾区援建项目中第一个落成的永久性建筑。

“灾区重建全国一盘棋,四川灾区的事就是上海的事,解决灾区困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上海市已启动了一批援助都江堰市和绵阳市震后重建的项目,还确定提供包括职业学校招生、招工等“软”支持。

“我们要用兄弟般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向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天津市将在今后三年内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支援陕西灾区的震后重建,重点支援受灾最重的宁强县和略阳县,帮助建设和修复民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目前已先期拨付2亿元,作为恢复重建的启动资金。

浙江省确定了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的“四个结合”:与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相结合。他们决定在对口支援中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围绕青川的恢复重建,帮助引进一些工业企业,并通过招聘等方式解决当地的用工问题。

“3800万黑龙江人会与剑阁人共同承担所遭受的灾难,剑阁县就是我们黑龙江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力争三年内将它打造成‘龙江第一县’。”在援建工作对接会上,黑龙江省赴四川剑阁援建工作组组长韩冬炎说。根据《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四川剑阁县的指导性意见》,黑龙江省争取在3年内帮助剑阁县完成援建工作目标。支援剑阁县的实物工作量要达到全省2007年财政收入的1%以上,年具体投入5亿元左右。目前,黑龙江省对四川剑阁首批40项援建项目已基本确定,涉及受灾群众安置小区、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敬老院、交通基础设施、震损水库除险加固、乡镇供水工程7个方面,总计投资约3.1亿元。

吉林省迅速研究制定了《吉林省对口支援四川省黑水县恢复援建工作指导意见》,并立即派出先遣组赴黑水开展工作;福建省根据彭州市受灾情况,确定由9个市承担支援彭州市全部20个镇的灾后援建任务;江苏省决定花3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帮助绵竹灾区重建家园;深圳市考虑到对口支援的甘肃陇南地区进入9月份天气开始转凉的实际情况,决定首先启动受灾群众过冬住房建设项目。

……

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扎实推进的“对口支援”使得承担支援任务的地区从灾区恢复重建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出发,不仅均衡合理配置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人、财、物,还推动双方实现紧密型经济合作与全方位交流。在这种“1+1”的合作中,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得到了十分生动的体现。

共克时艰洋溢手足深情

道不尽感谢,说不完亲情。6月22日上午,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对口援建队伍完成3000多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与崇州市鸡冠山乡2000多名欢送灾区群众依依惜别。

随着各处过渡性安置小区的出现,这样的场景在四川地震灾区每天都在呈现。目前,四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板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

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须“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三原则”,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涉及到群众生活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恢复生产、保持稳定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工作都十分具体,每一个任务都十分艰巨。把灾区的情况和需求搞清楚,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努力把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做到灾区群众的家门口、心坎上――这是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给自身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6月24日,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首批23个项目正式启动。

由河北省文物专家组成的古建筑维修工作队目前正奔忙在灾区,对地震中受损的崇州罨画池、陆游祠和文庙古建筑群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现场勘察并制定维修方案。该省还出台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本省企业吸纳灾区劳动者就业。

安徽省组织开展了“川皖手牵手、送岗到松潘”就业援助活动,在10个市首批挑选了近万个适合灾区群众就业的岗位。省就业服务局就业服务处处长丁梅说:“我们为灾区群众提供的这些岗位都来自生产经营规模大、用工稳定、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而且工资水平也高于同地区同类工种工资并提供食宿。”

浙江的“爱心大篷车影院”开进了广元灾区,《黄石的孩子》、《战鼓》等18部影片都是经过心理专家严格筛选的,有助于地震灾区群众走出心理阴影,坚定信念,重建家园。浙江“爱心电影”观众超过10万人次。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东部和中部省市均制定了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方案:河南省安排地处省辖市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备选学校,承诺从江油市灾区前来就读的学生来多少就接收多少;江苏省在苏南、苏中8市面向绵竹落实了5200人的接收计划;浙江、上海、广东、吉林等地均为灾区学生准备了优质师资和实训条件。上海市在原计划跨省招生1100余人的基础上,组织重点学校挖掘潜力,增加在地震灾区的招生计划。各地还为来自地震灾区的学生免除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给予伙食补贴和其他生活补助,同时纳入当地中职学生资助体系,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保证灾区学生无后顾之忧。

在绵阳游仙区居民安置点,上海援建的一所爱心学校已经开课,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响起。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大声念出教室后方鲜红条幅上的十六个大字:“珍爱生命、感恩时代、创造美好、重建家园。”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对口支援机制使一对对“兄弟”在共克时艰中展现着浓浓的手足深情。

一个多月来,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全国各地热情伸出援手,尽力担责,对口支援机制功莫大焉。在今后更为艰巨的恢复重建阶段,对口支援这一重大决策必将以其针对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再显威力。可以预期,有兄弟省市的倾情支援,有灾区人民的自强自立,废墟上的明天肯定是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7月2日,都江堰市的受灾群众在招聘会上了解用工信息。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规模巨大的失业人群。连日来,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对口支援省份的灾区就业促进行动接连不断,让从废墟中站起的受灾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新华社记者章磊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