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来说,刚刚过去的这十年至关重要。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说,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说:“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促进了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增强了我国科技界创新的自信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为其他机构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
这是一项面向国家需求的工程:李国杰院士把知识创新工程的核心理念总结为12个字:“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
“中国科学院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一幅幅高清晰的灾区遥感图片就诞生在这间办公室。
对地观测中心是中科院一个年轻的科研单元,是根据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战略布局而成立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主要由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四部分组成。
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给中科院的感谢信中,高度评价了对地观测中心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信中赞扬他们“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地震灾区卫星遥感图像和航拍图像的采集,及时提供给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实践证明,这战略性的一步正是国家所需。
“面向国家需求”是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也始终把科学的探索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十年来,中科院相继组织实施了西部行动计划、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科技援藏工程、科技支黔工程、科技支青工程、科技支甘工程、科技支新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
也正是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使得中科院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的进程明显加快。在数学院,数学模型已经用于经济预测;在沈阳金属所,科学家们正在考虑新的合金是否适合制造人造关节;在青岛海洋所,新药“褐藻多糖硫酸酯――海昆肾喜胶囊”转让给吉林省辉南长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当年产值就超过7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中科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为地方增加营业收入近4000亿元,利税600多亿元。仅2007年,就增加销售收入623.3亿元,利税101.8亿元。
“国有难事可问谁?”李国杰院士说:“科研国家队必须起骨干与引领作用。”李国杰认为,知识创新工程的十年,也是升华和弘扬核心理念的过程。他把这个核心理念概括为12个字:“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科院初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国家研究院所新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2008年,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易人。周忠和研究员担任所长,原所长朱敏研究员两届8年任满,专心从事业务研究。这样的角色转换没有引起任何波澜,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依然清晰,科学家们的工作有条不紊。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后,中科院对用人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消了所长终身制,改为任期制,规定所长只能连任两届。不仅如此,中科院还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取消传统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全面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用人制度,形成了由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构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
如今,中科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平公正、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和谐合作、流动有序、动态优化的用人新机制,初步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后,中科院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分配制度改革为例,中科院全面推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体现了绩效优先原则。在有条件的试点单位,还开展“协议工资”、“法人年薪制”的改革试点,彻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制度,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后,中科院开始管理模式的探索。2007年底,中科院开始进行研究所综合配套改革的尝试。大连化物所等7个成为试点单位的研究所,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可以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管理政策。中科院战略规划局局长潘教峰介绍说,这是中科院第一次在研究所层面的综合性系统性的重大改革举措,目的是探索建立研究所分类管理制度。
潘教峰说,经过十年的发展,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走到了重要关口。他说:“我们希望通过体制创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研究所制度,从而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
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程:学科布局调整、人才梯队建设、创新文化形成……知识创新工程实践为我国未来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战略科技基础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年来,中科院形成了合理的科技布局,将原有121个研究所整合为89个研究所,组建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光电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能有效系统集成的大型研究机构,建设了若干多所联合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基地。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总结说,经过10年的调整,中科院科技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转变:一是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转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二是由以跟踪为主,转为以原始科学创新为主;三是由以模仿为主,转为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重大系统集成为主;四是由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转为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产学研紧密结合。
十年来,通过吸引人才和自我培养,中科院形成了完备的人才梯队。在中科院2.4万多创新岗位中,博士占38.1%,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24.5%,40岁以下的占57.6%,中青年成为创新队伍的顶梁柱。
江雷博士是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他感慨地说:“我从日本回国后的6年中,不仅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还成立了企业,并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制作的领带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总统布什。如果没有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和院领导的帮助,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年的实践,科研人员增强了创新的勇气和志气,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中科院的主流文化,成为科学家的内在需求。
李国杰回忆说,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研发之初,很多人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如今,“龙芯”系列芯片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我们正在研制万亿次的众核芯片,未来的曙光超级计算机将采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多核和众核芯片,它的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将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未来的3-4年里,我们力争在CPU芯片和超级计算机的设计技术上至少做到与国外并驾齐驱,若干核心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
李国杰说:“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作用不仅仅是多出几项科研成果,而是激发了中国科研人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志。”
十年前,中国科学院向中共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提出建设面向21世纪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思路与新时期中国科学院的战略选择。
十年后,这些设想正在实现。中国科学院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层出不穷地创新成果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中国科学院将高质量地实现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他说:“中国科学院将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历史和人民的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