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贷:学生素质的全面展示
“数据是对工作效果的最好说明。100%的还贷率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诚信品质,显现了学校综合教育的成果。”长江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李师东感慨地说。
提前还贷,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还贷能力。近年来,长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0%左右;接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贫困生,凭借自己过硬的个人素质,更是职场上的“生力军”。
在武汉一家单位就职的动物科学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保军,毕业仅仅一年,就准备一次还清全部7100元贷款;依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的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上官昌淮,在考取了西南石油大学的研究生后,靠打工的收入在硕士毕业前还清了贷款。就职于塔里木油田的毕业生宋静波是一名孤儿,他省吃俭用在前年12月还清贷款后,欣慰地说:“贷款帮我渡过了难关,我必须知恩图报。”
学校在合并之时就成立了贫困生救助中心,帮助贫困生成为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长江大学组织了各项捐助活动;仅学生个人捐款一项,就高达91万元,其中有一部分是贫困生节衣缩食的“贡献”。从借款到还款、捐款,贫困大学生们在成长中展现出自己的诚信、能力与精神境界。
愿意多贷:银行态度的巨大转变
作为一种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着政策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实施初期,为规避风险,银行往往采取“不放弃、不积极、不作为”的态度,谨慎观望,严格控制,导致能贷到款的贫困学生很少。在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颁行前,长江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额不足200万元。
2004年9月,国家完善了助学贷款政策,长江大学的诚信教育也在实践中逐步取得实效。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朱业宏说:“我们必须培养出值得信赖、诚信的学生。”
截至2007年底,长江大学共为8619名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5323万元;由于还款率稳步上升,学校还获得了湖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奖励的604万元专项资金。
有了诚信的保障,助学贷款成了银行的又一笔“优质资产”,并直接促成了银行借贷态度的明显转变。农行荆州分行行长卢永辉说:“长江大学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愿意将贷款额度再提升一个层次!”
实现突围:高等教育的全新启示
在高校和银行看来,国家助学贷款工程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突围战”。如何突出“重围”,真正实现“不放弃一个贫困学生”的目标,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值得思索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长江大学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
学校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贷前严格把关,贷中全面教育,贷后跟踪管理。与此同时,将银行导入到诚信教育中来,实现双向管理延伸。为加强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校推出了一年一度的“诚信教育月”活动,以“大学生与诚信”主题班会等,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规范的程序与人性化的管理,消除了银行的疑虑,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湛凤巍动情地说:“国家助学政策帮我跨越了生活障碍、心理障碍,让我学会了感恩,增添了前进的动力。”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以诚信教育为先导,长江大学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作改善诚信环境的又一个“突破口”。近年,学校大力倡导“1+3”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极大增强了学生实现诚信的“本钱”。
在实施“突围”的过程中,长江大学将成功经验的总结上升到学术的高度,与银行合作完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实现了定期会商,共同建起了学生还款预警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