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夯实组织基础
近日,在第十六次湖北省高校党建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场会上,华中师大校党委书记丁烈云表示,必须坚持以务实的作风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抓好学校党的建设。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对党
目前,华中师范大学院系党组织正副书记全部实现了面向校内公开选聘,并建立起了“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院系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制度。近期,学校还尝试将院系党委书记的选聘考场设在基层单位,由各单位职工和校党委常委一起当“考官”,挑选自己认为更优秀、更合适的人选。目前院系专职党务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5岁,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条例,创造性地细化了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了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各自的职责和共同负责的事项,以及班子成员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具体原则和要求。院系党政关系的理顺,使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和规范,形成了“上下团结、一心一意谋求发展”的良好局面。
除此之外,党组织指导下的民主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之中。到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院系教代会建制率达100%,教师聘任、工作津贴、科研奖励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均须经教代会审议。民主监督机制的健全,极大地减轻了改革的阻力。2006年学校实行分配制度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改革,有25名正副教授、两名讲师未聘上原职,解聘了29名高级职务教师。前所未有的改革,推进过程却十分顺利平稳,没有一人到学校或上级部门申诉上访,所有问题都在基层得到解决。
创新理念服务学校大局
新生入学一站式服务、毕业生离校直通车、地道的清真食堂、功能齐全的学生浴室,桩桩件件心系学生的“实事”,都是基层党组织关注的“大事”。“关心学生,服务大局”,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院系党组织理念创新的根本。
有一段时间,对于是否关停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这一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就有对相关专业教师出路问题的担心。为消除疑虑与不安的氛围,基层党组织主动“出击”,帮助青年教师调整专业方向,引导他们重新在事业上找到“自我”。“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使华师基层党组织在教职工和学生中树立了应有的威信。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合拍”。在华中师范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华中师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整合校内资源,发挥华师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组织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引入新的机制,组建武汉数字媒体公司,开展精神产品的研发,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产品;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长年在农村调研,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直接为“三农”服务。今年,该中心所属的新农学院成为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承办单位,专门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
在全新理念的引导下,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将“如何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和是否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党建的实践要求和检验标准,进一步增强了院系级党组织服务大局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载体激发内在活力
基层党支部的“特色党日”,一直是华中师大党组织工作的“有效载体”。由于这个活动不规定时限,只要求多做“打基础、利师生、管长远”的实事,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学校及时总结了活动中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到院系和学校党组织活动之中。
提升后的活动平台,不仅吸引了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直接参与策划和组织,而且克服了支部力量和主题分散的不足,有效地发挥了院系级党组织对资源配置、放大和倍增的作用。往年新生报到时,很多新生家长睡操场,饱受炎热和蚊虫叮咬。从2006年迎新开始,后勤集团党委动员全集团的力量,提供凉席毛毯、冷气、热水和开水,在体育馆为新生家长免费打地铺。关于这个“特大地铺”的新闻摄影作品,还被评为2006年CCTV十大新闻照片,人民图片网2007年10大精彩瞬间。
同时,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约本单位发展、影响全局工作的“瓶颈”问题,影响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突出问题这“三个问题”开展工作,成为院系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载体的创新,明显增强了基层单位的活力:在物理学院党委的推动下,“为构建特色鲜明的理工研究型学院作贡献”逐渐成为全院师生共同的目标;生科院党委要求党员教师义务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实验和研究;音乐学院党委发挥专业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