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五十年巡礼

2008-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郝炳金 祝建材 我有话说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缓缓辗过,留下了厚重的痕迹。齐鲁大地上,几辈中医药人秉持“济世救人”之精神,往而复来,革故鼎新,祖国传统医学代代相继、源远流长。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迎来五十华诞。五十年砥砺进取,五十载桃李芬芳。半个世纪的流金岁月造就了“山东中医药
高专人”的智慧和勇气。翻开学校史册,其发展变化的画卷,谱写了广博灵动的创业篇章,记录了中医药人艰苦跋涉,风雨兼程,勇于登攀的雄健身影。五十年来,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在这里传承,引领着学校前进的步伐,滋润着每一位莘莘学子的心田。

砥砺进取五十载发展历程显峥嵘

翻开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史,一股自强不息的奋斗气息扑面而来。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医药人才,在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第一所中等中医学校――莱阳专区中医学校,校址设在烟台市东郊初家乡金沟寨村,同年十二月,学校改名为烟台专区中医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共有教职员7名,在校学生、学员仅260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住民房、点油灯、铺海草、自编教材,以铺凳代课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1960年2月,学校改名为烟台中医学校。1961年10月25日,烟台中医学校迁至莱阳县城北关。1962年8月,泰安卫校中药专业(原泰安中药学校)并入烟台中医学校,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遭到冲击和破坏,学校一度被改为莱阳白求恩学校。1972年3月28日,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94年8月22日,国家教委公布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开始,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并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努力升格为高等学校的奋斗目标。2004年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年,学校顺利通过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估,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使学校发展再次踏上了新的起跑线。

五十年来,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抢抓机遇,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知难而进,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断规划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代代立志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教职员工先后加入到山东中医药高专这个大家庭,钻研教学,潜心科研,规范管理,热情服务,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三万多毕业生就业于全国各地,在一线、在基层、在社区,在各自岗位发挥着聪明才智,逐渐成长为中医药卫生行业的骨干,续写着山东中医药高专人的辉煌。“励志笃学,厚德济生”的校训,激励着师生们奋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中医药高专人的智慧和心血。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学校的发展跨越了两个世纪,数次搬迁,多次更名。一代代中医药高专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精神品格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定格、传承。潮起潮落的艰难足迹见证了这所高校与国家的发展,与祖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物换星移几度秋”,几经破茧抽丝,化蛹成蝶,发展中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繁荣。今天的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成为一所省属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校生已达7000人。学校现建有两个校区,分别在著名的烟台养马岛旅游风景区和素有“梨乡”美誉的胶东半岛腹地莱阳市,占地736亩,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设有中医系、中药系、护理系、公共基础部、西医教学部、针推康复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学、医药营销、医疗美容技术和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10个专业,其中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3个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医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同时,学校党委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建设发展的战略,在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标本馆建设,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学校建有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针推康复实训中心、机能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45个,配备了液相色谱分析仪、薄层扫描仪、显微图像分析仪、药理生理工作站、护士智能化培训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总值达5000万元。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其中珍藏《四库全书》一套和一批中医古籍善本,实行微机管理,开架借阅,同时建有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闭路双控电化教学系统、校园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具有摄、录、编、播相配套的功能。教学和管理用微机800余台,建有校园网,并实现宽带连接。中药标本陈列馆始建于1959年,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共收藏各类标本12500余种(份),设有药材标本室、腊叶标本室、浸液标本室及学生标本复习室。学校附属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西医结合,特色显著。设有急诊、内、外、妇、儿、骨外、针灸、康复理疗、口腔、五官、眼科及头痛、肝病、糖尿病、骨髓炎等临床科室诊室,其中骨外科、骨髓炎专科和针灸推拿科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妇科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常见病,儿科采用中医中药和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疗效显著。学校附属鸿瑞制药厂占地50亩,拥有9条现代化生产线,片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等6个剂型21个品种。产品选材精、质量好,畅销全国30多个省区,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教学科研相促进岐黄育人放异彩

近年来,为适应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需要,学校大力倡导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寻找亮点,突出特色,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为着力点,以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多措并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质量维系着学校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此,学校确定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培养现有的,引进急需的,聘用知名的。从中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如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为主题,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攻读学位的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经费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把培育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从2006年开始,学校每两年进行一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工作,使他们成为校级、省级中青年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学校对被选拔的对象进行重点扶植和培养,优先安排他们脱产进修或参加提高学历层次培训,鼓励并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报告会。设立专项培养资金,用于他们购买资料和开展各项科研、教研活动,使学校拥有若干名自己培养的省内同行知名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以带动和培养一批较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目前,学校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1人,教师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教学能手32人。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10位著名博士生导师为学校客座教授。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23”工程,未来几年,学校将通过培养或引进,形成在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的10个学术带头人,20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0个学术骨干,届时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与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入手,着力打造精品课程,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水平,培养和锻炼了青年教师,促进了教学改革,也促进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虽然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成绩突出,2007年就建成《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技术》、《针灸推拿学》、《经络腧穴学》等十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张钦德教授主持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和吕美珍副教授主持的《针灸推拿学》被评为“200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一门又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为“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学校历史上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使本课程成为本年度全国高职高专层次5门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之一,也使学校成为全省159所高校中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27所高校之一。目前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校在全校开展以系部为单位,争创优秀教学团队活动。团队负责人始终把营造尊师重教、宽松和谐的氛围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团队注重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内容体系结合,形成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历次评教中,各个团队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都深受专家和同学们的好评。2007年,“中药学实践教学团队”脱颖而出,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校长武继彪教授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成为学校在全国兄弟院校中亮丽的“名片”,通过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承担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科研课题38项,校级科研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主编、副主编教材(著作)46部,其中主编的《中药鉴定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等18部教材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才培养重优势特色育人传齐鲁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基层卫生事业,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中医药专业人才,遍布全国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医药企业,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是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不适合高职高专要求的教学模式,倡导并推行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临床病例、多媒体、模型、标本以及实验设备等设施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性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的比重。创立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定向学习结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当前比较通行的“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模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论证和调整,删减个别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理论性太强、在实际工作中又极少用到的课程和内容,增加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紧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必修课程的学时数,增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重点突出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内容,强化核心课程、骨干课程,新开适合农村和社区实际需要的课程。三是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课、集中见习课、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中医医疗专业的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对“望舌”、“切脉”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种患者非常信服的、也是中医辨证的主要手段的诊病方法。中药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到崂山、沂山等校外实践基地采集中药材标本,与沃华药业等著名企业联手,校企联合建立定单式教育,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强岗前培训,顶岗实习,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四是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将其建成融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横向拓展,先后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济南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烟台市中医院、北京四环制药、鲁南制药厂、山东省药材公司等省内外120余所县级以上医院、药厂建成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一年的毕业实习过程中,身处现场,学练结合,看思并重,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技能比武考核。在考试考核中,学校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实践内容考核量,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毕业生素以“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普遍赞誉。2005级郭杰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对病人充满了爱心、耐心和牵挂,并用娴熟的针灸推拿技术为患者解除了病痛,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先后被山东电视台、临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以市场为导向,构筑合理的专业结构。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调整,始终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自2006年以来,学校在充分考虑长期积淀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整体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专业领域,增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中药制药分析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5个专业,使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对接。学校的招生数量逐年攀升,报到率达到90%,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加强技能培训,培养“特色化”中医药人才。特色化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的特性。如果只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一味地亦步亦趋,是没有出路的。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打“特色牌”和“优势牌”,培养特色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组织“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让学生通过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求职择业创造有利条件。目前,中医医疗、针灸推拿专业90H以上的毕业生获得“保健按摩师”资格证书,护理专业毕业生基本上都持有“育婴师”或“养老护理员”等资格证书。此外,学校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成人函授本科或专升本教育来提高学历,以增加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提高就业竞争实力。在今年的专升本考试中,有246名同学考取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等本科院校。

服务基层卫生事业,培养合格乡村医生。根据《山东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培养合格乡村中医医生为目的,从2005年开始学校承担了全省乡村中医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任务。到2008年为止,共招收三届学生,计4000余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对学员进行适合农村医疗需要的中医药基本技能培训。此外,还特别增加了农村危、急、重病的中西医抢救方法、民间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材栽培技术等教学内容,保证了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这是学校作为公办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做好全日制教学的基础上,从另一个渠道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成功实践。同时,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农村50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成果和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应用。

莘莘学子展新貌杏林奇葩绽芬芳

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毕业生应该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表率,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要有耐得住寂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有爱岗敬业精神和对病人的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与合作,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学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始终把塑造多元统一、积极健康、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引导学生修炼品德、拓展心智、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充实底蕴。

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先后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三进”(进教学内容、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和团日活动时间,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签名活动等形式,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并就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感恩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大力开展亲情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通过开展“感恩父母,点亮亲情”、“感恩之心,你我同行”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向父母奉献孝心,向社会奉献爱心,对他人怀有尊敬之心,弘扬祖国传统美德,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学校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迅速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情系灾区,心手相连”赈灾捐助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同胞抗震救灾。目前,学校收到“特殊党费”、师生捐款累计42万元并及时转送到灾区人民手中,体现了师生员工对灾区人民的热切关心和无私援助。同时,学校师生员工为地震灾区人民举行了“烛光祈福”活动,给灾区人民送去了最真诚的祈福,祝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学校“甘霖”爱心社自2000年3月5日成立至今,共收到捐款11万多元,资助学生1500多名,让家庭困难受资助的同学真正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校园。坚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双文明”活动为主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0多个,活动内容涉及艺术、体育、书法、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营造了健康、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山东大学生第七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学校舞蹈队的舞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荣获舞蹈大赛三等奖,一名同学荣获歌手大赛优秀奖,一名同学荣获英语口语大赛优秀奖。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学校三位老师被评为全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六名同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者,三个服务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学校连年被评为“莱阳市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此外,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心灵港湾”聊天室,通过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搭建人才输出平台。学校始终从就业、升学两方面打通学生的出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志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克服好高骛远的浮躁情绪,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建立就业工作信息库,加强与各地人事、卫生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积极向有关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注重在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缺乏地区开辟就业基地,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到有招聘意向的单位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养,实习结束后在相应岗位就业。在重视抓好就业指导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作为重点来抓,鼓励学生对口升学,开足与高校接轨的直通车。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心一意谋发展继往开来谱新篇

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学校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以学校党委段其胜书记为带头人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远景发展目标。提出了“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特色和教学质量为保障,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办学条件三项工程建设,强化教学,巩固特色,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立足于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巩固和发展以中医药护为主的优势专业,坚持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具有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操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中医药人才,逐步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制定了“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办学条件,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十载薪火相传,五十载桃李竞芳。半世纪的光辉岁月,成就了几代山东中医药高专人发展前进的梦想。50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今天,学校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山东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50年办学经验,继续发扬“团结、严谨、勤奋、奉献”的优良校风,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八万里风鹏正举”,学校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气概,为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创建一所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