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中外记者一个体贴入微的“家”

2008-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7月7日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装修一新的外墙上,鲜红的“Bimc”(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揭开面纱前的最后一天。7月8日起,作为第29届奥运会期间向各国非注册记者提供信息与服务的重要场所,新闻中心就要向各国媒体正式开放了。

入口处,前来注册的记

者已排起了长队。不少人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承载了诸多期望的“媒体大本营”,将以何种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记者们?

“一切准备已就绪!奥运来了,让我们和媒体朋友共聚在这个体贴入微的“家”里!”热情的邀约,从工作人员口中发出,在志愿者的笑容里传递。

“中国风”吹送文化大餐

一根细管伸入烧化的玻璃料,轻吹一口气,顿时“变”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玻璃珠。冷却的珠子在纤纤五指的灵活拿捏下连结成串,再配上枝叶,喷上白霜,一串栩栩如生的“葡萄”便诞生了。“这是老北京的一门绝活儿,现在能为奥运会添几分彩,我得好好露一手。”坐在新闻中心中国文化展示区里,“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边忙活边喜滋滋地说。

和常弘同台亮相的,还有面人、剪纸、内绘鼻烟壶等十位民间艺术大师。他们是由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的首批展示艺人。据悉,在奥运举办期间,新闻中心将持续举办数场民间手工艺和书法展示,并邀请记者们观看中国电影、体验中国针绣艺术、欣赏中国传统剧目,让入驻中心的各国媒体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匠心独运的殿堂布置,也使醇香典雅的“中国风”在新闻中心四处吹荡。一进大厅,丝竹声声顿时萦绕耳畔,五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民间乐师端坐大堂一侧,用悠扬清婉的中国古典民乐欢迎记者们“回家”;新闻发布厅处处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屋顶横梁上祥云舒卷,休息区里京剧脸谱点缀其间,阅览区里,《中国民间艺术》、《中国美食》、《中国生活之旅》等十几个语种的特色图书可供免费取阅……

“文化也是奥运的一部分。我们不但要保证记者们在这里工作好,还要照顾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位工作人员说。

高科技展现中国新貌

“您好,您所指位置是奥运主场馆――鸟巢,距此约5分钟车程,您可选择的交通路线有……”来自京报集团的记者小徐饶有兴致地体验着新闻大厅入口处的语音地图。用专用笔在地图上随处一点,相对应的交通、地理、饮食等中英文资讯就可轻易获取。

大厅四壁还设立了多处电子触摸屏,可供记者们随时查询票务、天气、交通等生活资讯。

走进设在中心三层的记者工作二区,明亮开阔的大厅里遍布先进的通讯设备。中央区域,128台电脑静候记者们使用,其他记者座席前电源插头、电话接口、网络接口一应俱全。大厅前端的十六块大屏幕上,关于奥运的最新资讯正在滚动播出。

奥运期间,记者工作区可满足近千名记者的采访及通讯需要。中心还安装了卫星上行专用光缆,配置了专业视频编辑传输系统,酒店所有房间以及公共区域也悉数实现了无线宽带覆盖,记者可随时随地编排传送文字和视频声音资料。

“很方便,高科技手段的‘全覆盖’,肯定能让我们的工作大大提速!”小徐满意地点着头。

为科技奥运提供支撑的,是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非注册记者中许多是时政、社会、经济、文化记者,他们除了赛事,还关注新中国、新北京的变化,我们要为他们打开一扇感受中国现代气息的窗口。”一位负责人指着中心二楼的环形展台给记者看。这里摆放着印有中国各省区市古貌新颜的精美手册,成为集中展示新中国风貌的“微缩舞台”。

用我们的热情使您不孤单

绿色T恤透出青春的蓬勃,胸前一个大大的V字(“志愿者”英文缩写)像张开的双臂般充满热情。在新闻中心,志愿者们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每个角落,为记者们提供着无微不至的服务。

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翟晶晶的岗位是入场引导。早晨8:00,她就和同伴们准时到岗,挺拔地站在安检口旁,满面笑容地向每位入场者问好,并引领他们走进注册大厅。“要这样工作一整天呢。不累,再累也光荣!”她一边为记者递来矿泉

水,一边开心地说。

为了保证实战效果,一大早,志愿者们就在注册大厅里进行了模拟演练,预演接待外国记者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带着问题,他们又接受了由“资深志愿者”带来的集中培训。塔吉克族姑娘古丽波斯坦认真地听着讲座,不时记录,嘴里还低声重复着要点。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她立即绽放出一个腼腆而灿烂的笑容。服务于新闻信息组的她,这个暑假将几近“全天候”地扎根中心,不能回家了,但她却感觉很值得:“奥运比回家更重要,记者们也是远离家乡,我们的热情可以让他们不孤单。”

为了迎接奥运,酒店工作人员也已经接受了4个月全封闭的旅游综合知识、奥运接待等专业培训。在整个工作期间,他们不但要做好常规工作,而且为记者们准备了特别的人性化“套餐”――为各国记者提供报道素材,协助记者们进行采访,甚至为过生日的记者送礼物、开派对。“我们要以每一间房的安全舒适,每一顿餐饮的健康美味,每一位岗位人员的热情专业,使来自五洲四海的记者朋友们感受北京奥运的热情与和谐。”奥运接待团队相关负责人王联成说。

图为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开放前夕,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非奥运会注册记者纷纷提前来到这里,了解这里的准备情况。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