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摊点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雎水镇――采访在这里对口支援的四川师大师生,是我此行的目的。四川的重点大学都有与某个灾区对口支援的任务,但走村串户,帮扶到镇,四川师大是高校中的唯一。
两万人口的重灾区雎水镇,70%是山地,离汶川只有30多公里。就在我们到达的前一天和当天凌晨,还发生了三次余震,最强的一次震级为4.5级。
我们刚一下车,就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面上,一处拉着“四川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横幅的摊点,十来名学生正在免费为群众维修家电。住在镇上的退休教师叶老师,昨天送来了电饭煲、吹风机和收音机,今天来取。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些娃娃真好啊!逢场(集市)在街上修,不逢场就走村串户上门修。”
学生干部叶红梅把一张单子递给记者,上面登记着几十位要求上门修电器的人名、地址和维修内容,大到电视机、电冰箱,小到台灯,无所不有。这些学习物理和电子工程的学生们,来前经过两天培训,能修好的家用电器占报修的80%。摊点前的群众告诉我:镇上原有两家电器维修店,震后都搬走了。川师大学生的到来,为他们解决了震后大量家电损坏,群众没钱修、没人修的难题!
他们来了,我们的工作好做多了!
同去雎水镇的四川师大党委副书记钟仕伦教授告诉记者:“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这20名学生已经是学校第9批来支援雎水镇灾后重建的学生了。前面来的几批,因为当时群众还沉浸在浓重的心理阴影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居住、防疫,恢复生产。因此,无论教授还是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帮村民搭建帐篷、收麦插秧、防疫和心理安抚。了解到群众迫切希望孩子尽早复课,他们又与镇上的中小学老师一起,挨家挨户对学生进行家访。”
在雎水镇初中,彭校长放下手中整修水泥平台的活儿,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们原计划迟些日子复课的,但川师大的援助,使我们成了全县最早一批复课的镇之一。他们白天上活动课、判作业,晚上还帮初三学生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学校有了读书声,家长的情绪也好多了!”
我们是在街上碰到镇党委贾副书记的,后来又碰上了冯书记。一听说采访川师大在这儿的师生,他们立刻和记者谈了起来。最让冯书记印象深刻的是:震后初期,上级各个部门都要统计数字和各种报表,作为救灾决策依据:人员死伤情况、房屋倒塌损毁情况、“三孤”人员情况、就业需求情况……镇政府20名干部会电脑的不多,乡村受灾群众又常常需要他们下去帮助处理问题,真是忙得分身无术。“好在川师大学生来啦!学数学的、学会计学的,都学过统计,个个精通电脑,又下去调查过情况,真是雪中送炭啊!”冯书记说。
一棒一棒往下传
“其实,我们付出的远远没有收获的多:在山村农舍,你听不到豪言壮语,‘要生活下去就要靠自己’,就是这么朴实的信念,使村里的男女老少,掩埋好亲人的遗体,便平静地下田插秧,坦然地在废墟里寻找建房用的木料砖瓦。面对他们,我们的轻浮少了,在困难面前从容、务实多了。这段生活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叶红梅同学感慨地说。
几位川师大学生告诉我一件让他们刻骨铭心的事:有几天老下暴雨,为了学生的安全,校长宣布:“明天再下大雨就不用来上课了。”可是第二天,雨还在下,全校301名学生,一个都不少!那一刻,大学生们被灾区农村孩子的求学渴望感动得无以言表!
中午时分,四川师大第10批支援雎水镇的法学院学生在雎水镇小学的操场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举行交接仪式。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法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根据镇政府和群众的要求,他们将送法下乡,为灾后群众提供地震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保险赔付、死者遗产继承及处理、因工伤亡赔付等方面的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