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政委的铁骨柔情

2008-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宋云峰 本报特约记者王永孝 本报记者陈劲松 我有话说
进入地震灾区55天,转战北川、安县、绵竹、江油,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政委孙乐带领部队屡立奇功。7月1日,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心系地震灾区

5月14日上午10时,工程团接到赴北川抗震救灾命令,10分钟后,孙乐率领300多名工程技术骨干,携带6台大型工程机械和50

0余件小型机工具,踏上向灾区进发之路。

一支重装部队反应何以如此神速?孙乐说,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救灾战斗就已在他头脑中打响了。

5月12日下午,正在国防重点工程工地上的孙乐,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大灾当头,部队应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只要一声令下,立即就能出发!

在准备出征的一天两夜里,孙乐几乎没有合眼,从兵力到装备的集结,从物资筹备到机动路线,从领导力量分工到保障要素配备,拿出了一套套详尽的方案。

800公里长途机动,20余个小时的摩托化行军,部队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5月15日凌晨6时30分,部队到达距北川县城3公里外的任家坪。此时,通往北川县城的唯一道路被泥石流、巨石完全堵死,成为北川救援的最大瓶颈。

“把我们的装备派上去!”当得知兄弟部队抢通道路急需大型施工装备时,孙乐立即下令,将6台大型装备和最好的操作手分别配属给2个兄弟单位。

强兵增援,北川“生命通道”抢修速度越来越快。不等道路抢通,孙乐就将官兵分成3个搜救小组,携带液压镐、液压钳、小型发电机等机工具,冒着余震,翻越乱石,徒步进城开始救人。

放弃,不抛弃

在北川,从废墟中救人的关键时刻,孙乐率部队赶到。幸存者王兴华被死死卡在四楼的混凝土墙体中间,救援十分困难,连她自己都绝望了。孙乐召集技术骨干,研究救援方案,最后决定采取“垂直打井、斜面掏洞、进洞探摸”的方法展开救援。8个小时后,王兴华成功获救,现场一片欢呼!

不放弃,不抛弃。孙乐和部队官兵,用智慧和坚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震后87小时,北川职业中学学生李斌斌获救;震后100小时,北川国税局出纳周亚君获救;震后117小时,北川县矿业集团副总经理季中山获救……震后前3天里,孙乐带领官兵成功营救出50多名幸存者。

北川县农业银行埋有百余万元现金和大量票据凭证。受领任务后,孙乐抽调2台挖掘机,1台破碎锤,挑选20名精兵,奋战10多个小时,挖出129万多元现金,一分不差地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北川县委大楼内存有这个县自1937年以来的土地民权、文书封印和重要文电等档案资料。孙乐心急如焚:一旦唐家山堰塞湖溃坝,这些珍贵资料就可能完全被毁。5月21日,孙乐不顾堰塞湖决堤和疫情威胁越来越大的危险,带领官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抢救档案资料中,使2万多份历史档案得到完整保护。

深爱士兵

老虎嘴,是打通安县墩秀公路的“咽喉要道”,头顶悬石,脚临深渊,使这条仅有18公里长的路段成为地震灾区的“险中之险,难中之难!”上级领导点将,让孙乐率官兵担此重任。

“不能让灾区群众在痛失亲人之后,有房不能住,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按时完成任务!”开战动员,孙乐只说了这一句话。

凭着多年的施工经验,孙乐知道,抢通这条道路,不是难在工程量,而是难在危险因素不可控,随时可能遭遇塌方、滚石,防不胜防。

攻坚战打响后,孙乐既当指挥员,又当安全员,最危险的地段,他总是亲自带着官兵排险、掘进。在抢通会战的20个日日夜夜里,靠着机智和勇敢,孙乐带领官兵成功规避近百次险情,创造无一人受伤、无一装受损的奇迹。

无情未必真豪杰。孙乐在战场上铁骨铮铮,但对部队官兵爱得很深很真。每当夜深人静,战士们进入梦乡时,他却常常拿出小本子,写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如今,本子上已经记下了60多名战士的感人事迹。团里有24名官兵家在灾区,孙乐利用工作间隙逐家逐户走访慰问。战士周强家在偏僻的山村,孙政委爬了3座山,用了6个小时才找到,令周强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