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探访记

2008-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一间间整洁宽敞的实验室、一道道严谨规范的检测流程、一台台高精尖的试验设备……走进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市奥运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就等于触摸到了我国奥运食品“安全网”的核心部位。

7月11日,来自中外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实地走访了监控中心。“大开眼界!在北京吃奥运饭,我们放心。”走出实验室,法国电视

二台的记者满意地笑了。

高科技仪器“严防死守”

一块鲜肉送入监控中心,到底要经几道流程才能领到“通行证”?研究员黄华带着记者走了一圈。

首先进入“前处理实验室”。称重,将肉粉碎,加入有机溶剂,提取,净化,浓缩,过滤……近十道工序后,溶液被密封进小瓶里,贴上标签,送入“色谱实验室”上机检测。分析数据、判断质谱、进入谱库搜索对照……只六七分钟工夫,初检结果就出来了。之后,又是一轮同样严格的复检,结论才被写进检测报告。

中心主任路勇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心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安全等各领域的检测成果显著,而这离不开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他指着一台银灰色的“大家伙”给记者看:“这是我们提高检测速度的一张王牌。2005年,检测样本里有没有苏丹红需要4个小时,现在交给它,5分钟就足够了。”

在监控中心,和这台“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仪”类似的先进设备,比比皆是――在侧重监控重金属元素残留的光谱实验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应用,使单位时间内给够分析的元素数量由1种增至40余种;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农产品上是否带有沙门氏菌?经过微生物菌种鉴定仪等的快速分析,检测时间由一周缩短为3天……

移动实验室“送检上门”

“我处发现可疑食品,请求现场检测!”一个电话打到监控中心,中心立即展开了特别行动――小型保障车开道,引导着一辆12米长的金龙大客车飞驰向求援单位。半小时后,保障车先期到达,并用车载快速检测装置进行样本筛查;很快,存疑样本被送上大客车;两小时后,车里传出检测结果:四环素超标……

这是今年6月在北京顺义区举行的一次模拟演练,这辆大客车,就是监控中心自主研制的秘密武器――我国首台奥运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

打开车门,各类检测仪器一应俱全。此外,实验室还具有负压保护功能,配备了电动支腿,可缓冲减震――减少因人员走动、仪器震动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这是固定实验室功能的延伸,检验精度与前者相比毫不逊色。”实验员肖辉介绍说,这个移动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全,而且能快速灵活转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五大平台打造“科技脑”

没有大型检测仪器,只有一排排电脑;没有身穿无菌衣的实验员,只有紧盯屏幕的人们……在监控中心,几间看似寻常的办公室却承担着不寻常的任务。每天,工作人员紧密监控着90家国内外食品安全网站,定期形成食品安全形势分析,并每两周出版一期《食品安全动态参阅》,为形成决策提供参考。

目前,中心已构建起了五个技术平台――信息监测平台提供海量信息;突发事件处理平台提供应急技术支持;风险评估预警平台开发适合北京市情的预警体系;应用转化平台与中国科学院等二十余家科研单位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而专为服务奥运设立的技术平台,则承揽了“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高速运转的五大平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脑”,为食品检测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