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华中师大学术交流中心,60岁的四川农民刘坤和双手不断摩挲着松软的坐垫,显得局促而兴奋:女儿刘杨今天大学毕业,作为2008届优秀毕业生家长代表,他接受学校的邀请,辗转千里赶来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每年邀请百位优秀毕业生家长代表畅游桂子山,是华中师大的一个“传统节目”,也是爱心教育的一项重
宣扬爱的理念
培养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犹如在夜空中点亮一支“火炬”;一批又一批华师毕业生,将他们在桂子山上感受到的“爱”带到全国各地。
2007年,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当年入学的王潇,作为第一批享受国家免费师范生待遇的学生,感受到了一份“特殊”的爱。当家境贫困的她得知自己被录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后,怀着感恩的心情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不久,竟然收到了总理鼓励她的回信。王潇说,温总理的回信时刻鞭策着我,我要时刻牢记“自己将要成为一名老师”的责任。
2008年6月25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首次写入其中。这一点,在华中师大校园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一份针对师范生开展的网上问卷调查里,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同这个提法。他们认为:“保护学生安全”,事实上正是对从教者爱心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考验。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简简单单八个字,凝练了“百年华师”的人文精神。“华师精神,事实上集中表现了华师人对爱心文化的传承。”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解释。
倡导爱的实践
爱心文化升华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流,是华中师大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华中师大,说起“圣兵爱心社”,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一个由学生发起成立的爱心社团,发展10年,拥有社员近2000人,先后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子200余名,爱心之旅行程数万公里,每年资助总金额超过20万元……
默默奉献着的爱心社团,远不止“圣兵爱心社”。自1996年以来,华中师大星光服务队连续十年组织队员奔赴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以“扶持弱势群体,实施志愿精神”为目标开展爱心文化活动。他们先后向当地小学、福利院以及村委会捐赠了10000余册图书,10余台电脑,1000余件衣服,70余件体育器材。
广大师生积极进行爱的实践,涌现出了一大批校园爱心楷模:政法学院高新民教授,在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多方募集资金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并在校内设立两个助学金项目;数统学院学生杨明权,入学两年,献血八次,并多次组织参与义务募捐。
大学四年的爱心教育,让华师学子成长为国家栋梁,也让他们坚定了回报社会的决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子们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毅然选择到边远地区、山区支教。
“无论是对那些将自己的奖学金、生活费拿出来资助别人的同学,还是对那些靠捡垃圾、勤工助学挣钱帮助别人的同学来说,爱心教育绝不是一次或几次简单的活动,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洗礼,是激励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即将到山区支教的文学院毕业生郑大转说。
塑造爱心品牌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空前的灾难,牵动着华师学子的心。在全国人民全力抗震救灾之际,爱心义演“桂苑之歌”在华中师大露天电影场举行,5000张爱心入场券被抢购一空,义演所得的数万元门票收入在第一时间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一些免费师范生甚至将国家发的生活补助拿了出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在桂子山上,“桂苑之歌”几乎人人皆知。它是校园爱心活动的平台,一个名副其实的“爱心品牌”。由“桂苑之歌”发起的爱心助困基金,是第一个完全由在校学生定期捐助成立的助学金项目,每年可以资助60多名在校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桂苑之歌”的运营是独特的:舞台上的歌手全部是在校学生;演唱的歌曲大多是学生的原创,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的自我个性;观众自愿购买爱心券入场,每张2元钱。活动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爱心救困基金。
现在,“桂苑之歌”已经成为华中师大学生最喜欢的校园文艺节目之一,成为爱心文化传播实践的新载体。这个每年举办两场的校园爱心演唱会,每场5000张爱心券总是供不应求。
在“桂苑之歌”的带动下,桂子山爱心涌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仅教职工捐赠的爱心助学款就超过100万元,通过学校向社会捐资助学的款项也超过100万元,此外还有大量书本、衣物等。
在文艺活动主题升华的过程中,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华中师大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又一大“创举”。以“桂苑之歌”为代表的“爱心品牌”,能够在校园里立足并拥有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原因,就在于青年学子们在其中听到了“爱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