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运带来人才机遇

2008-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达 我有话说

●奥运会召开之际,奥运人才需求在服务业上急剧增加

●经受奥运精神和理念熏陶的奥运人才,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宝贵财富

●奥运会后使用好奥运人才,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早在申奥成功之际,中国政府便庄重承诺,要把北京奥运办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如今这一承诺能否如愿以偿?大幕将启,作为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奥运会服务的各种奥运人才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奥运拉动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奥运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办奥运会与参加奥运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体育竞技,更是涉及现代体育产业和商业运作的诸多层面。现代奥运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资源,形成了奥运经济。

从“奥运经济”这个名词,可以看出,奥运会是个巨大的商业链,它将拉动与此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给商业、旅游带来强劲的连锁效应。因此奥运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竞技人才,而是将同时带动众多的就业机会。

据有关资料显示,汉城奥运会曾为服务业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为制造业提供5万个岗位、为建筑业提供9万个就业岗位。1992年举行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曾为该市增加就业人数达8万。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使悉尼的直接就业人数增加45万。

北京奥运会将给我们带来多少就业机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魏杰曾表示,随着奥运会的逐渐临近,北京奥运将创造大约2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就业岗位就有80万个。

奥运会的举办对旅游和体育行业来说,影响最大。据专家介绍,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这些行业都急需人才,特别是小语种旅游人才需求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体育行业,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浪潮,体育相关的经营管理者、场馆运营人员等职业变得炙手可热。

除此之外,物流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房地产业的人才需求,都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此外,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要求,使得景观设计、环保等专业人才也在市场上越来越吃香。

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奥运人才的需求在服务业上开始出现井喷,短期内急剧增加。“2008北京春季人才大市场”招聘会上,上千名的奥运人才招聘需求则成为最大亮点。

从北京奥组委人力资源服务协作伙伴――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招聘统计来看,奥运期间各类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奥运场馆技术工程师、媒体助理、翻译和司机等最为紧俏。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事业部总经理李毅光介绍,奥运期间,由于短期内有大量的接待任务,日常工作中比较平常的职位需求都大幅度增加。除奥运场馆服务人员以外,衣食住行、采购、娱乐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专职服务人员。“就连我们通常看似简单奥运门票的销售,在北京市的各个网点也分布着不少于300名的专职奥运门票代销员。”李毅光表示,“奥运人才具有高门槛的特点,除了一些技术专业要求要符合奥组委相关规定以外,外语一定要过关。”

他们将成为中国的宝贵财富

进入四月份以后,每天清晨7点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硕士生小李都会准时走出宿舍,坐上班车,赶赴体育场馆,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这位女孩目前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奥运实习生。

“每次别人问起时,都要解释半天,我们不是志愿者,是奥运实习生,体育展示实习生。”这个来自重庆女孩爽朗地向记者介绍着,体育展示是新兴的业务口,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才开始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我的工作是经理助理,每天的事情都很琐碎,特别是在重大的演练之前更是疯狂的忙,手机就没有停过。”小李告诉记者,有一次她一天就接打了60多个电话。

谈起这段特殊的经历,小李深有感触,“虽然大家最初都是带着奉献的目的来,但我觉得奥运会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懂得奉献,其他的收获更多。特别是奥运的精神和理念,我会把它传递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像她这样的赛时实习生,在北京奥组委共有1千多人。2005年为了满足在奥运会临近时的高峰用人需求,北京奥组委与首都一些高校签署了培养奥运会赛时实习生合作备忘录,从2006年开始,这些高校录取的千余名大学生和硕士生在经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以及奥运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在实习阶段将参加奥组委的奥运各项筹办工作。如今他们已是奥运筹办中的主力军,即将迎来奥运会这个最佳的施展平台。

赛时实习生只是北京奥组委培养奥运人才计划中的一部分。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李炳华表示,作为承担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各项筹办任务组织工作的专门机构,北京奥组委在奥运会期间共有约9000名工作人员、10万名赛会志愿者及10万名合同商人员从事赛事运行和保障工作。

自从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人才问题就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制订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中明确提出,奥运会人事人才工作要充分发挥北京人才密集、国际交往活跃的优势,发掘利用国内智力资源,引进吸收国外智力资源,选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2007年,奥组委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北京奥运人才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围绕奥运筹办工作需要,选拔和培养外事、安保、交通、商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这份长长的计划清单,几乎将与奥运相关的专业人才“一网打尽”。

北京奥组委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从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单位选调和借调了大批人员,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到奥组委挂职锻炼。奥组委还运用市场手段,坚持“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与专业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合作,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人才派遣等方式充实奥运人才队伍。同时奥组委还注意学习借鉴往届奥运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做好有业务专长、高水平的外籍人员聘用工作,目前已聘用了100多名外籍人员。

正是利用奥运筹办工作这一平台,通过奥运人才培养,逐步完善了北京围绕中心任务、重大活动、国际赛事培养锻炼人才队伍的机制与模式,为北京持续发展积蓄和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这些经受奥运精神和理念熏陶的奥运人才,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宝贵财富。

后奥运时代奥运人才如何使用

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为开发利用好奥运资源,北京集聚、培育和开发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奥运会召开前后将是对人才需求一个高峰期,在这段时间内,对各方面人才的使用数量都将达到一个峰值。但是奥运会之后,会不会出现奥运人才过剩的情况呢?

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历届奥运会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在奥运会之前7年和奥运会后3年国家的经济都会受益于“奥运效应”。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不必过份担心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

事实也证明,经过奥运会这个平台锻炼、洗礼过的人才,会后还将是各用人单位所追逐的对象。2000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澳大利亚的许多企业因为涉足过奥运会,获得了比奥运会之前更好的声誉。很多为奥运会扩编的企业并没有在奥运会后大幅缩减人员,因为呈现在他们面前是更大范围、更广阔的市场。

专家指出,奥运会后,如何使用和管理奥运人才,将成为决定北京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北京奥组委正式从社会上聘用的1500余名员工,3月份北京奥组委人事部副部长徐志军分别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9家中央直属企业和北京市国资委签署了《赛后人员安置协议》。根据协议,这9家央企和38家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将根据工作需要,在奥运会结束后提供1100余个就业岗位,奥组委聘用人员可根据岗位和自身条件进行双向选择。

中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中石化之所以引进奥组委工作人员,是看中这个群体的能力,“通过筹办一届国际化、综合性的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北京奥组委积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这支队伍中不乏较高外语水平和海外学习经历的国际化人才,经过在组织奥运会工作中的锻炼后,他们将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

通过安排使用好奥运人才,可以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结构。北京市国资委有关人士在《协议》签约仪式上如此强调。

针对会后奥运人才的使用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建议,应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安置原则。“这届奥运会是由政府主办的。为办好奥运会,政府通过组织和行政手段配置了一部分奥运人才,奥运会后,也应坚持组织和行政安置的原则,但在具体方式上可结合市场手段。”

同时为配合奥运会举办的需要,国内不少高校及时开辟了一些新专业。奥运会后这些毕业生会不会面临就业难题?

北京联合大学2005年特地开设了“体育场馆信息管理”这一新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虽然直指北京奥运会,但据校方介绍,他们更看好奥运会后的体育产业发展。“奥运会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就失去了生命力。美国的体育产业早就成了支柱产业,我们国家也必然要走体育产业化这条路,所以这个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专家预测,到2012年,我国在体育产业的产值将占国内GDP的0.3%。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将面临巨大机遇。为北京奥运会培养的奥运人才,不一定将来都从事体育产业,但能参与这个国际大型体育盛会对众多服务奥运会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成长和锻炼。

照片为培训奥运会颁奖仪式专业志愿者。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