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2008-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毕玉才 沈阳晚报记者李明欣 我有话说
他走的那天早晨5点,尚在睡梦中的妻子听到他蹑手蹑脚地下床,轻轻地说了句“我走了”;

他走的那天早晨6点,信访大厅建设现场的工人看见他脚步匆匆地来到工地,焦急地询问工程进度;

他走的那天早晨9点,县长

办公会的与会者倾听了他将近100分钟的工作汇报,全县信访工作形势他分析得井井有条;

他走的那天下午1点,傅玉兰等两名上访人员愁眉苦脸地走进了他的办公室,4点零5分,高高兴兴地走出了信访局;

一个半小时后,他一米八的身躯轰然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第二天中午10时30分,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43岁。

死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也不会深更半夜地给你打电话了。”惊闻噩耗的傅玉兰痛悔不已。

刘玉兰等50名老知青一起,为他守灵3天,齐刷刷地跪地嗑头。

拖着潘作良帮助安装的假肢,县粮食局伤残职工马仁权向潘作良遗体深深鞠躬。

下葬那天,两万多群众自发上街,好多人哭肿了眼睛,哭哑了嗓子。

诚如诗人臧克家所言: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的,人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当官的亲戚”

5月13日天刚蒙蒙亮,家住四方台镇太平庄村62岁的白桂荣就走出了家门,前一天听说潘局长去世,她一夜未眠,今天要赶到辽中县城看潘局长最后一眼。从太平庄步行到四方台镇,从四方台镇打车到茨榆坨,从茨榆坨坐车到辽中县城,再打车到殡仪馆,一辈子没打过车的老人竟连打了两次车。赶到殡仪馆时,她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拉住潘作良冰凉的手失声痛哭。她哭自己的好领导好亲戚走了,她哭逢年过节再也听不到“老太太,吃上肉了吗?”的亲切问候,她哭自己有心里话再也不知找谁去说。白桂荣命很苦,先是丈夫被人打后致残,没多久去世了;后是唯一的儿子也在几年前因意外事故摘去了脾,家庭一贫如洗,住着随时可能倒塌的土房。

2002年初,潘作良出任四方台镇镇长,看到白老太太的困境,潘作良眼圈红了,当即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大娘种上地。随后,潘作良主动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争取救济款,很快帮助她建起了三间瓦房,又根据实际情况给她办了低保。从此,白桂荣家有了一个当官的“亲戚”。记忆力并不好的白大娘,张口就可以说出潘作良的手机号。

不光白大娘这样的穷“亲戚”有潘作良的手机号,在她所在的太平庄村民,在四方台镇十个村的村民中,在辽中县无数上访户的手里,都有潘作良的手机号。

“一旦心里不顺,我就会给他打电话,他准能接听。因为他一天24小时都开机。”上访户傅玉兰说。她打一个官司10年解决不了,心非常烦,半夜睡不着,就给潘作良打电话,有时能唠一、两个小时,潘作良从来都是好脾气,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应把他们的事当做天大的事。”潘作良常和自己的同事说。从当乡司法助理开始,潘作良就把老百姓当做自家的亲人看待,他们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他的办公室永远是一个“小集市”。

潘作良去世3天,辽中县的50多名年届六旬的老知青在殡仪馆陪了他3天。这些老知青是潘作良办公室的常客,在老知青看来,潘作良不是一位局长,而是自己的亲人,是亲弟弟。张凤云等300多名辽中老知青,由于退休后劳保待遇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途径上访,但由于各种原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潘作良接手这件疑难案后,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老知青们在和他的长期接触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点没有官架子,见到他就像见到了自家人,特别亲切。”张凤云说。如今,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每月都能领到650元的生活补贴,每当领到这笔来之不易的养老钱时,许多老知青都会在心里默念潘作良的好。

潘作良是全市信访战线有口皆碑的“拼命三郎”,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接手,对群众托付的事情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在辽中县粮食系统,有36名因公致残的职工,他们因伤残金而上访,多年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潘作良上任后,逐户了解伤残职工的困难情况,了解政策后认定必须给予解决。他用很短的时间从县里协调出资金,依据伤残职工各自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伤残职工十分满意。潘作良了解到71岁的马仁权失去了右腿,又没有代步车后,潘作良马上协调县民政局,为其解决了代步车,又与残联联系给马仁权安上了假肢。老人逢人就夸:“潘作良可亲,共产党好!”

“方便面局长”

5月9日早晨5点,睡梦中的贾丽娟听到潘作良一句轻轻的声音“我走了”,没想到,这竟是一起生活20年的丈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爱人眼里,无论在乡下,还是在信访部门,潘作良都是“跑着”工作。据统计,在县信访局任局长一年零八个月,潘作良亲自接待上访群众3848人次,其中重大疑难案件107件,息访104件。

长期超负荷工作,潘多良落下一身毛病,特别是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和面神经痉挛。使他经常直不起腰。为了不让上访者白跑一趟,潘作良即使趴在床上,也要接待他们。知青代表刘玉兰清楚记得,去年9月的一天,潘作良就是躺在床上听她们知青反映情况的。

潘作良不是铁人,他曾多次累倒过,在四方台镇当领导的3年多时间,他患上一身病,实在挺不住了。考虑到潘作良的实际情况,2005年11月,组织把他调到县人大任专职常委。但不到10个月,组织上又把他安排到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基层信访部门任主要领导,他不顾体弱多病,毅然说服亲友,走马上任了。

在潘作良的履历表上,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直在跑着工作的他并没有多少荣誉称号,同事们说,那是因为他把荣誉都让给别人了。

今年“五一”前,辽中县决定把市劳动模范的荣誉授予潘作良。但潘作良执意把这个荣誉给了在一线工作的信访局接访科科长于守福。了解潘作良的人说,让荣誉是潘作良的习惯。

虽然潘作良履历表上没有多少荣誉,但在同事和百姓心中,他却有不少荣誉称号:

“方便面局长”:在他办公室里,最常见的是方便面。原信访局副局长安宝连记得,为了节省时间,潘作良常常以方便面为食,平均一个月要消灭两箱方便面。

“澡堂局长”:辽中县经济困难,信访局是清水衙门,所以能省就省,到北京出差,潘作良经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这里不仅能洗澡,还能管饭。

“小笼包局长”:出差在外,潘作良吃饭的原则是:“什么饭都能吃饱”。经过一番侦察,发现小笼包既省钱又耐饿,一顿饭只需五六元钱,所以小笼包成了他的“最爱”。

去年,上级拨给辽中县信访局某专项经费10万元,结果潘作良省了4万元。

吃住如此,穿着也这样。在整理潘作良遗物时,亲友们伤心地发现,他竟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如今,让出荣誉的潘作良,却在老百姓心里树起了丰碑,这丰碑书写了一个新时代人民公仆崇高的形象。

(本报评论员文章《向潘作良同志学习》见2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