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于文明教授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和感受,历经三年写成的《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与协调研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视角》,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为切入点和归宿,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及其对中国高校长期持续和谐发展的现实作用
作者强调,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归根结底就是解决高校内部各利益群体或利益主体冲突的制度,是一种“利益制度”。如何妥善解决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作者研究发现,当前西方国家盛行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工具,这些理论要解决的就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当然也包括教育等制度中各参与方、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与协调问题。因此作者选用这些理论探讨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并将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是可取的、恰当的。
本书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民主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背景,探讨了我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及其对公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对现行大学制度的严峻挑战,继之,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建构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协调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本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概念,并对此做了较清晰的界定和科学的分析。这些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具体生动的,身为高校人看后很可能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进去。
在我国,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离不开党委领导。如何既借用西方的理论,又遵循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既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确实是一道难解的课题。本书中于文明教授设计的以党委为主导的大学委员会决策体制;以校长为枢纽的专业委员会执行体制;以政府、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监督反馈制度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及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备选方案,这在国内同行的研究中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大胆的突破。
纵观全书,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和结论方面确实很有创意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书只是以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为切入点,从微观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关于公立高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规划和经费保障等宏观层面的问题,本书尚未涉及。即使是学校层面的设计也只是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至于办学宗旨、理念以及运作机制、程序和操作方面的许多问题,限于篇幅还没有机会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与协调研究》于文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