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揭牌已经一年了,通过一年的工作,我感到喜忧参半,也更坚定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年来,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紧紧围绕普查登记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的定位开展工作。
普查登记工作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是今后制定保护计划的
2007年,我们在文化部的领导下组织了存世古籍中最珍贵部分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从中产生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名录共收入2392部古籍,其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遗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文等14种文字。名录从数量和文献类型都体现了全面性和多样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申报评审工作得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收藏单位的热情参与,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收到了200余家收藏单位的申报书4000多份,后经专家点报和各馆补报,数量超过5000余部。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在项目开始阶段,一无经费,二无经验,做到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这完全是各单位对古籍保护事业的认同和对古籍保护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在发挥作用。各单位申报后,文化部成立了评审工作委员会,几十位专家、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对申报书进行认真的审定,一些存疑的,专家还尽可能赴现场鉴定。而对于涉及不同系统的收藏单位,部际联席会议单位的领导和同仁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评审,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领导的指导、各系统的密切配合、专家的学术指导、各单位的勤勉努力,是工作成功的保障。此次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第一项重要成果,对于古籍的分层保护,集中资金重点改善收藏单位的保护条件将作为重要依据。
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才的匮乏确为古籍保护工作的瓶颈,为此国家中心开展了三期普查培训班、三期修复培训班和一期古籍鉴定与保护研修班,许多省中心和试点单位也培训了最基本的工作人员。
为建立人才梯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联合开办了“古籍鉴定与保护”课程,该专业目前已经申请相应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的学历教育已初步搭建成型。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根据文化部要求,进行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实验室的筹备,为古籍保护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铺垫。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调研和标准的制定也在进行中。我们也筹备于适当的时候召开古籍保护的研讨会,给本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我们的中国古籍保护网已经开通,通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工作进展,交流古籍修复保护的信息,普及古籍保护的常识。
应该看到,目前社会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预期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此次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古籍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的举措。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前所未有的全面的古籍保护工程,任务很艰巨也很光荣,但必将对中华古籍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福音,其丰硕的成果必将成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亮点,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