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到“三个坚持”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8-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成文 我有话说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保证,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头等大事,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首要任务。

坚持理论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正面灌输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

干部、教育人民的最直接和重要的手段,也是理论普及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也是理论教育和学习的重点。要开展面对面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理解熟悉的语言,讲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形成理论工作者与群众共同学习、良性互动的局面。要发挥各类传媒优势,精心策划组织,通过专题专栏、理论文章、专家讲座、权威访谈,正面引导,解疑释惑;通过组织编写理论通俗读物、宣传先进典型等,力求实现理论内容和要求的通俗化、具象化,多角度、多层次地充分展示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和巨大魅力。

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这方面,中央政治局定期集体学习为全党全社会做出了表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突出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以领导干部学习带动全体党员学习,以良好的学风促进党风政风。面上学习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同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主题实践活动,让科学理论锲入青少年心灵。

坚持重在建设,突出实践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加大投入。要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要求,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和深化实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大众化的首要环节在于理论自身,理论的风格、气质、特点要大众化。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构筑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大众化的本质在于宣传教育群众、引导提高群众,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创造条件,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可靠、功底扎实、熟悉基层、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进行理论阐释、理论宣讲和理论普及教育的人才队伍,做到既能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把握和阐释,又能结合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大众化还在于领导干部的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的影响和带动。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清醒的显著标志,是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传播、真实践,才能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始终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才能思路开阔、方法得当、应对自如,才能以身示范,凝聚人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攻坚破难,不断夺取改革建设的新胜利。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注重先进典型的培养宣传和示范带动,积极探索和加强理论工作实践基地建设,以先进基层单位为基地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宣传和应用活动,着力打造理论普及教育基地、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和科学发展示范基地,以基地的成功经验引导面上的工作开展。要坚决避免和克服将理论学习庸俗化的倾向,着力培育人民群众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理论素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和能力。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教育,让人民群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人民群众实践的丰硕成果来展现和印证科学理论大众化的伟大力量,进一步激励人民群众信仰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巨大热情。

坚持以人为本,扩大服务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更是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归宿和理论核心,在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普及中对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强调,更加贴近群众、亲近民众、服务大众,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程十分重要。

让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和呈现出来,更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达到触动心灵,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要适应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新要求、新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入到新闻出版、影视作品、文艺创作演出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融会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约2.3亿人,手机用户约5.5亿户,均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手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上网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催生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业态,使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培育公民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堂、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唱响网络宣传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同心同德,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